“青绿无边”桂海晴岚艺术节:开启桂林与艺术的再次相遇

时间:2021-09-29 17:40:45 作者:许柏成来源:艺术中国点击:1477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在中国真是尽人皆知了。这源于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课文《桂林山水》,散文作家陈淼在文中写到:“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几句话塑造了大多数人童年时对桂林山水的印象,几乎就是我们心目中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代表作。当自然的造化神力遇上人类的灵感缪斯,该会产生怎样的奇妙效果?

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滨

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滨在开幕式上表示:“桂海晴岚公共艺术节的举办,是我市“以文作旅、以旅张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次具体的实践。艺术节以公共艺术走进文旅项目,走进人民生活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桂林居民的艺术生活体验,提升了格调和品位,推动桂林艺术文明的新实践,衔接了各地的艺术工作者,共同树立桂林文旅城市的新地标,携手打造桂林山水人文艺术相互融合共生的新形象。”

策展人卢征远

“青绿无边”是此次展览的主题,策展人卢征远在开幕式致辞中分享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始终是人们心中一个如痴如醉的梦。它是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也是安放灵魂寄托情怀的精神家园,它是实际的自然,也是文化的想象。无边是打破主体与客体的自然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东方哲学面对自然时由衷发出的感叹。自然从不是与人割裂的,去崇拜、去改造、去征服的客体。让我们念念不忘的自然,并非仅是身体上切换的物理空间,而是与返璞归真相连,通过自然发现真实的自我。”

在青绿间,以艺术作为通向你我之间的介质,消融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以直觉感受无限的美好。

桂海晴岚风景

最优秀的作品,最佳的环境组合

雕塑,是与绘画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人类艺术形式,它对于空间的独特要求,使它成为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艺术载体。当它从艺术家的工作室或美术博物馆中走出,出现在公共环境,就成为了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而不同的拜访环境,对于每一件雕塑作品无异于再一次创作。

桂海晴岚风景

桂海晴岚3600亩修剪整齐的草坪,200座秀美的山峰,星罗棋布的水域为艺术家们呈现了一幅如同人间幻境的的立体画布。参展艺术家、中央美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胡泉纯说:“置身于这个环境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峰与‘微缩版’的景观让人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策展团队认真考量每一件作品的摆放方式,让每一件作品与桂林山水之间形成完美的呼应关系。

于凡,《包裹的马》 ,铜着色 , 270 cm × 60 cm × 270 cm ,2012

参展艺术家、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于凡说,在飞机快降落的时候,通过窗户往下面看,桂林的景色让人惊叹,就像是造物主做了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每位艺术家都对自己作品放置的环境有期望,此次展览作品放置的位置和环境都是梦寐以求的。公共艺术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也是相互生辉的。桂海晴岚,可以说是桂林风景的浓缩,对于公共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梦想的场景。本次展览中,于凡的作品《包裹的马》摆放在水草之间,充满精神性的形体在极简的绿地与蓝天之间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张。这匹马似乎在低头小憩,在落日长河的背景下,一种宁静与高贵油然而生。

董书兵,《大地之子》, 碳钢 , 440 cm × 255 cm × 135 cm ,2013

参展艺术家、清华美院雕塑系教授董书兵的公共艺术代表作之一《大地之子》安静地沉睡在大西北辽阔的戈壁滩,围绕这件15米长、重达1吨的婴儿作为话题,在抖音上已经有了超过1亿次的播放量,它或许已成为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最受关注的大地艺术作品之一。这一次,董书兵把一件缩小版、钢铁材质的《大地之子》带到了山清水秀的桂林。从甘肃瓜州的大漠戈壁,到广西桂林的茵茵绿草,可爱的婴儿依然是深情地趴在大地母亲的身上,但不同的地貌与场域带来如此不同的感受,更显示出大地的承载与广博。

王恩来 《小蝌蚪找妈妈》

王恩来是六位(组)驻地艺术家之一,桂林山水已然是一幅完整的画卷,艺术家如何再为其增添元素?王恩来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把一群充气的PVC大圆球赶进了桂海晴岚的一处胡泊里,其中还有一个绿色的三角体。每当风拂过水面,这些黑色的圆球就随风漂散,四处移动,时而汇聚,时而分离,与绿色三角体形成若即若离的关系。这样每一次看到它们的时候,都是不一样的画面,这是一个活的雕塑,他把这件作品命名为《小蝌蚪找妈妈》。

王茂 《幸福在哪里—— 指北针在海拔 170 米》

王茂也是驻地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也是活的。不过,如果王恩来的作品是像活的动物,他的作品就像是活的植物。虽不能移动,但大自然的光和风同样赋予了它生命。这件名为《幸福在哪里—— 指北针在海拔 170 米》的作品将一串串人造水晶挂在树上,起初并不显眼,但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风从树林间穿过时,这群水晶球开始散发出五彩的光芒,闪烁着如同水面的波光,又如同夜晚的繁星,实在会令人惊叹。走近一看,才发现都是日常在普通不过的人造塑料水晶,是棱镜原理让原本无色的光通过折射显现出七彩。这神奇的光芒与廉价的材质形成一种悖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正是王茂在创作中一直关注的主题。

傅中望,《瓶合 5 #》, 不锈钢、铜 ,198.76 cm × 62.6 cm × 350 cm ( H ) ,2019

王少军,《人与蛙》, 铜着色, 290 cm × 160 cm × 250 cm ,2014

王伟,《白夜》,不锈钢,28cm×28cm×66cm,2008

沈烈毅,《雨》 ,石  ,315 cm × 140 cm × 68 cm ,2013

焦兴涛,《黄 2012》, 玻璃钢、漆,130 cm × 128 cm × 122 cm ,2012

胡泉纯 《封存》水泥、旧建筑废渣 75 cm × 75 cm × 75 cm  45 cm × 45 cm × 45 cm 2017

夏航,《徘徊者》, 不锈钢 , 230 cm × 130 cm × 70 cm ,2017

HAYA乐团耳机音乐会

HAYA乐团耳机音乐会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