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纪实 |“吴天保艺术回顾展1939—2000”(节选)

时间:2021-10-12 14:33:58 作者:艺术中国来源:艺术中国点击:1391


时间:2021年9月11日 16:00~18:30

地点:深圳画院贵宾厅

学术主持:孙振华 夏和兴

《吴天保艺术回顾展1939-2000》开幕式于9月11日下午三点在深圳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开幕式后由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振华和本次展览学术主持、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夏和兴共同主持了座谈会,各位嘉宾在会上进行了多维度的、有学术深度的、情感深厚的座谈与交流,以下为座谈会上嘉宾的节选发言。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振华博士(左)、本次展览学术主持、景德镇陶瓷大学夏和兴教授(右)

孙振华:我也准备了一个发言稿,现在就先抛砖引玉,把我对吴天保老师的一些想法,还有吴天保老师对中国陶瓷艺术界所做的贡献,以及我个人对“陶院现象”的一些看法跟大家作一个交流。总体来讲,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是吴天保先生对艺术认真执着的态度、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和专注、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值得我们珍惜和研究。

第二,是吴天保老师在陶艺创作中的创新意识,他对陶瓷艺术的开拓和突破。我认为在他们手上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中国陶瓷雕塑的教育体系,而且成果卓著。从这方面来讲,吴天保老师这一批人说做出的贡献甚至比他们自己创作几件作品的贡献更大。他们塑造、培养了一代人,这就是我们在座的陶大的这些校友,他们都是跟老先生的培养分不开的。

第三,在学术上,在艺术上,吴老师最大的贡献集中在动物雕塑方面。怎么把这样一种中国民间传统的动物雕塑变成一个现代的动物雕塑体系呢?在这个方面,吴天保老师和他们这一代人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吴天保老师他们是通过周轻鼎老师这条线传承过来的,为什么说他们是奠基人呢?不是说中国过去没有陶瓷动物雕塑,而是说那种传统的经验型的做法在他们手里成为了一种现代的知识体系。在这个意义上,吴天保老师跟“陶大现象”的关系密切。我们陶大为什么今天能够有一种后发优势,在中国美术界体现了自己的文化担当,现在成为了耀眼的明星。除了吴天保老师他们培养出来包括在座的各位陶院毕业生;同时,跟我们陶艺学科也有内在关联。

中国雕塑传统在20世纪初期(清末)中断了,但是陶瓷雕塑的传统却没有中断。中国雕塑被外来西式雕塑取代了,但陶瓷一直在民间传承。陶院在1958年建校的时候,天生有一种民间传统的优势,这个传统跟中国本土文化有非常密切的亲和关系,这其实是一种先天优势。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今天的陶大有这么好的发展,我们的陶瓷艺术在今天这么兴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陶瓷艺术看起来源远流长,非常古老,但是它有一种传统中的现代。这是一个什么意思呢?我觉得比较雕塑学科而言,陶瓷艺术中有非常现代的因素。

首先,是形式感。作为陶瓷艺术,好的作品天生就有一个形式感的需要,陶瓷一直没有脱离这个形式感,吴天保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是材料的重要性。陶瓷以前被大家看作工艺美术的时候,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一旦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它,它是一种雕塑材料,对雕塑来讲,这个材料有丰富的可能性。除了形式和材料,还有产业化。我们看到,吴天保老师是非常重视产业化的。陶瓷好像先天就有一种产业的思维,你做这个东西不是为了放在家里,而是要走向社会,给老百姓、给大众生活提供一个审美产品。所以,陶瓷和产业有一种天然的关系。形式、材料、产业化,是陶大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很重要的基点。

第四,关于陶院差异化教学的特点。陶院出来的人他们的动手感、制作感很强。他们天生对传统很敏感,这些决定了陶院与八大美院不一样。陶大发展到现在,在基础训练上有一些什么独到的东西?我觉得是值得研究的。

第五、陶院所具有的开放性特质。我发现所谓“陶院现象”所指的那些人许多都走出去了,陶院一直在流动,进进出出。其中,很多人都在全国各大高校、各大美院和一些重要的机构工作,或者在产业的第一线。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优势就呈现出来了,吴天保先生后来也到了深圳。走出去后,在和艺术界同仁同台竞技,陶院的很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第六,陶院的学风。陶院有自己很好的学风。我总结了几句话:一是刻苦上进。陶院的学生很刻苦,很多人跟我讲,在景德镇没有什么好玩的,你不努力,不去做东西干什么呢?大家都很刻苦,都很拼。二是纯朴自然。景德镇陶院在学风上不装怪,不装大师,不去故意搞得好像与众不同。三是务实低调。我接触的景德镇陶院的这些毕业生都很务实,不玩虚的,人也很低调,特别朴实。四是团结互助。景德镇这些校友出去之后相互很团结,互相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一个陶院的团体意识,在相互之间的团结方面做得比较好。

以上就是我抛砖引玉,在看了展览之后,联系到我们在座各位;还有就是有关“陶院现象”对我个人产生的一些联想,作为我们座谈会的一个引子。

原河南省美术馆馆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化建国

化建国:这个展览给我两方面的思考和感受。第一,当我踏入展厅的时候,不管从灯光、作品的摆放,还是文献性、资料性的整理,这个展是非常高水平的、美术馆级别的一个展览,很耐看、很细致。我认为可能在深圳也算是好的展览之一,展览的水平和展陈方面,我还是有点话语权的。

第二,因为吴先生在80年代到河南创作了一两个月,我看到他在禹县神垕做的所有作品都是现代性的瓷塑,和他做的动物这一类的,和他在景德镇和其它的地方都不一样,更现代和抽象一点。因为神垕是非常保守、非常传统的一个地方。这就让我产生一个思考,吴先生那个时候在那儿做,给民间的工匠们有什么启示?带来什么影响?或者受到什么样的评价?我想是不是我再有机会到神垕的时候可以问一问,因为神垕过去在改革开放初期邀请了日本的瓷塑家、陶艺家去那里做东西。但是,他们做的都是器物,就像傅馆长说的工艺品。今天我看到吴先生在那儿做的创作整个把这一切都打破了,他没有做瓶子,但是这批创作又不像其它地方做动物雕塑,都很现代、很抽象,都是变形的。我认为吴先生做这一批东西的时候是有思量的,怎么借用河南钧瓷这种材料表达他当时的思想和感情,我认为他是有分析和主动思考的,所以,那批作品我们可以再到展厅去看看,真的和其它的关联性非常小,更独特一点。

因为今天我了解到吴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昨天晚上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了解到他对陶瓷界的贡献,以及对现代雕塑、陶瓷雕塑的贡献。我想,他在河南是不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不是对我们现在的工艺性的雕塑、瓷塑也有影响?河南是不是也要有一些关注?其实,我认为我这次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需要补充这方面的资料。

我也看到了他1991年被聘为我们禹县钧瓷研究所的艺术顾问,现在那里变成了一个博物馆,钧瓷研究所我在90年代去看过,他是首批的顾问,应该在雕塑研究所的包括材料的运用,包括形式的变革、创新,他应该都给河南神垕带来很大的帮助,我想再有机会去的时候,我真的想收集一下,提供一点资料更好,这是我这次来的最大的一个感受。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艺术学部主任钟曦教授

钟曦:今天通过展览让我们,尤其是我,在深圳教育界工作了30多年,可能要反思的东西很多,甚至可能对景德镇陶瓷学院,今天我可能也要重新认识了。近几年,景德镇的面貌完全不一样了,尤其是我们看到很多景德镇毕业以后走向全国的、走向雕塑界的艺术家们。所以,通过这个展览,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吴天保先生当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教学对这一批人的影响。

因为我们也都是教师,今天看完这个展览以后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吴天保先生对于教学的严谨,最重要还是对于教学的态度;最让我感动的是他那些手稿,那些教学和作品后面的东西。

他的写实绝不是表面的。正如策展人在文字里面提到的,“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对造化学习的基础上”,我很有印象,这是吴天保先生文章中说的,我们是很有体会的。特别是教学。所有的写实不是简单的重复或粗糙的模仿,他说,都是在向自然学习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一种创新。通过他在实践和理论这两方面的深刻认识,他的作品出现今天这种大家还这么有超前性,绝对不是偶然的,他是非常有思想、有深度的一个艺术家。

他的雕塑我们谈得更多的是他的写实性,但我恰恰在他的写实里面看到了很多的抽象意味。还有一点他的作品真的是做到了以小见大,我们没有看到原作的时候,总感觉到这件作品是非常大的一件作品,但没想到并不大,却能让你走近。他里面有几件恰恰我觉得是对抽象艺术,或者是对意象性的一种深刻的理解,只是说他的表达在当年,70、80年代之间那个时候,自然有它的一种局限性。但是,他在那个时代绝对是超前的,就算拿到现在我们都不会认为这个作品过时了,还是非常耐看。他从教学、理论、实践,每一步都非常严谨,都是带有研究性之后创作出来的作品。

本次展览艺术总监、厦门大学蒋志强教授

蒋志强:讲几句感恩的话,我今天之所以能够上大学,甚至到厦门大学成为一个老师,其实是跟吴老师是分不开的。我没有考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吴老师给我“捡”过来的。从这一点,在当时来说,说明吴老师很爱才,可能我某个方面比较突出,他竟然就从其它院校把我“捡”回来,放到陶院。

当时,我对陶瓷学院一点都不了解,因为心目中想到的可能就是八大美院。不会读书,(当时心想)有大学读就不错了,本来就应该去拖板车的人,傻乎乎的。为什么有传说呢?因为一到学校来,很奇特,因为年纪也小,第一次坐火车,所有的行李和户口全部被偷了,没有书读,普通话也讲不清楚。所以,一个多月就没有书读,躲在树林里面哭,当然,画画的时候又变换成另外一个人了,所以我今天想要讲的还是感恩的话。

这些年,自己也当了老师以后,再回想一下我在陶院影响着我的这几位老师,我都给自己立下一个心愿,一定要逐一的把我现在这么一点手艺奉献给老师。所以,吴老师是我做的第四位老师,今天做的那座塑像是我发自内心去表达的。

著名当代艺术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建华

刘建华:我小时候是在雕塑瓷厂里长大的,吴老师正好是1966年,应该是陶院解散后来到雕塑瓷厂,大概待了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时间里面,我对他的作品印象很深。今天看这个展览,可能跟大家有点不一样,我感觉很激动,很亲切。我小时候在雕塑瓷厂的陈列室里面看到这些作品,那个时候看不懂,只是觉得跟其它传统的东西不一样,觉得好看。但是,今天看的时候,觉得他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思考。

我后来有幸在1985年进入到陶瓷学院学习,我去的时候吴老师已经快主持美术系的工作了。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个“概括人体”的课。概括人体课对于我们当时打开自己的创作思路,包括语言的一种把握,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看吴老师的展览里面也有几件跟我们那个时间段,不一定是跟我们班上课的时候做的概括人体作品。所以,这些课程及教育思路对我们学生打开当时的眼光、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大家说了这么多,一个是他的教学,一个他的创作。创作里面他又分好几类,包括后来90年代初的《时装系列》,这个我都没有看过,我觉得跟当时(那个时代)也是有关系的。他其实在各个时期都在思考如何变化,景德镇这个地方当时相对来说闭塞一点,但是吴老师一直与外界保持交流、联系;包括他到各个瓷区进行创作,带动瓷区的一种生态;包括他最早跟周轻鼎老师学习,这些对他个人都有很大的一种促进。

时间关系我也不说太多,我觉得景德镇也好,陶瓷学院也好;吴老师也好,包括其他老师,对我们都是有恩的。我觉得今天确实很开心,能够有机会在这样的一个场合表达我个人的一种感受。

深圳布心中学副校长晏清女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颖悟教授、广东省陶瓷协会常务理事曾小桦女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刘伟平教授、任杰教授、广州市荫远雕塑壁画艺术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映雪先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彭小杭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博士生导师金文伟教授、深圳市新空间•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郑萍女士、广州市霁盛工艺品有限公司总设计师肖霁虹先生、景德镇陶瓷大学刘新中教授、本次展览的展览总监、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主任梁冰先生、本次展览的策展助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柴鑫萌博士、吴天保先生的女儿吴帆教授、吴天保先生的夫人杨苏亮女士等亦参加研讨会,并先后做了发言。

最后,由学术主持人孙振华博士从六个方面对大家发言的内容做了概括与总结。

座谈会现场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