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10:37:26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1402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古建、风景写生为展陈主体,汇集其笔下充满暖意与生趣的颐和园艺术作品34件。其中绘画作品32件,2件雕塑作品。展览以颐和园四季景观为主题,略分“颐和冬趣”、“春和景明”、“荷塘夏影”、“秋境古桥”四个板块,借此凸显戴泽先生艺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品读线索:时间。展览中还展出了戴泽先生部分精彩的花卉写生作品,辅以与展览主题、艺术家创作或生活相关的文献与历史图像,共同实现对戴泽先生新时期以来写生作品的梳理与赏读。
展览现场
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在于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那么将戴泽先生颐和园主题的写生置于原景之中,似乎是这批作品最恰切的展陈之所。跨入展厅,着眼的园景便归于形色,行于园中,历史的场景被拉入现场。画中世界与现实场域的连通,意为观者提供一个游、赏、思、语的艺术空间。
慈禧画像 画心142×232cm 布面油画 1979年
因“慈禧像”与颐和园结缘
说起戴泽和颐和园的缘分,还要追溯到1979年。
颐和园藏《慈禧画像》原作出自19世纪荷兰最出色的肖像画画家之一华士·胡博之手,高234.5厘米,宽144厘米,画中的慈禧坐在硬木靠椅上,神态安详,栩栩如生。1979年初,因原作年代久远、破损严重,1979年,颐和园管理处找到中央美院,希望能找人修复这幅画像。
70年代末戴泽先生(左一)在颐和园益寿堂
后来,在徐悲鸿遗作展中,这幅徐悲鸿先生的精品力作以全新的面貌与广大艺术爱好者见面了。当时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在参观徐悲鸿遗作展的时候感慨地说:要好好保护这批画。修复《徯我后》是中国油画修复史上一件很特别的事情,如果说没有戴泽先生当时的勇敢与担当,《徯我后》这幅巨作就有可能不复存在了。
这个修复经验让中央美院认为戴泽是修复慈禧画像的最佳人选。但在现场看过原画之后,经过慎重考虑,戴泽认为自己没有修复此画的能力,向颐和园方面提出可以复制一张等大作品供展出使用。原画小心保存,以防因继续展出使画面情况加剧恶化。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戴泽在颐和园中完成了此幅作品。
徐悲鸿的第一堂课
如果戴泽没有尽力的去修复老师徐悲鸿的作品,很可能他便失去了复制《慈禧画像》的机会。这也折射了徐悲鸿与戴泽之间的那种“缘分”。
戴泽走上绘画之路完全出于偶然。戴泽1922年3月出生,四川云阳人。父亲是云阳当地有名的乡绅。受父亲的影响,戴泽从小立志要实业救国,然而高中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为了缓解经济压力,1942年,从未学过画的戴泽选择报考学费较低的国立中央大学,并顺利通过,从此走上了一条美育救国之路。“他从上大学开始,身边就全是我们中国美术史上的超级明星。”戴梦介绍说,戴泽大学一年级的老师是留法名家秦宣夫,大二教他美术史的老师是傅抱石,谢稚柳则教他中国线条勾勒课。大三的老师有中国近现代工笔巨匠陈之佛、留法领军人物吕斯百。大四的班主任则是徐悲鸿,教了他一年。“可以说整个大学时期,戴先生是在一个中国美术史顶级大师们的教育下成长起来。”
雪 93×65cm 布面油画 2006
中央美院成立后的中坚力量
作为徐悲鸿的重要弟子之一,戴泽1949年协助徐悲鸿等人建立中央美术学院,并与吴作人、董希文、韦启美、李斛、宗其香、孙宗慰等先生,作为中央美院的骨干教师,参与了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活化石”和第二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戴泽先生见证了现代中国美术教育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发展,并培养出了靳尚谊、詹建俊、孙为民等一批美术家,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溪河雪景之二 56×40cm 布面油画 2002
学术界认为,戴泽长期跟随徐悲鸿,是徐悲鸿教育体系最重要的拥护者和参与者,在他早期的作品中都能看到这样的特点。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教育学院、中法学院副院长,博导赵力教授认为,“徐悲鸿虽然强调写实主义,但他对中西方文化的体会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戴泽先生早期的水彩画、水墨作品,都是反映了他对中国水墨的绘画理念和方法并不陌生,也反映了一种融合性。通过对西方绘画技法的学习,和中国文化的结合,带有很强的革新意愿。”
须弥灵境 56×70cm 布面油画 1998
96岁,首次办展
“戴先生是一个敢于直面生活的人。”戴梦透露,戴泽1922年出生,当时还没有青霉素,跟他前后脚出生的同胞妹妹就因为得了白喉夭折,而戴泽因为用了特效药活了过来,“他人生中见过的生死太多了,有很多无奈和苦难,但他都可以积极面对,所谓的现实主义大家,不单单是把东西画的很像,在艺术上追求写实主义,更是要有一颗直面现实的心,充满希望、乐观的去面对生活,永不放弃。”
颐和园冬日晨曦 37.5×51.6cm 纸本油彩 1979
直到2005年,戴泽教戴梦画画开始,戴梦才发现自己的爷爷简直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一枚“活化石”。“爷爷有很多学生,他的徒子徒孙,甚至更小辈的画家办展览,经常给他寄画册,我发现爷爷从没做过展览,也并没有自己的画册,于是我就开始劝说他也做一个自己的展览。”开始,戴泽很反对这个提议,表示没有任何兴趣。后来戴梦跟爷爷说很想看看爷爷的画,这让戴泽来了兴趣。“他把他很多珍贵的写生一张张翻出来跟我慢慢聊。”
多宝琉璃塔 90×64cm 布面油画 1991
碰巧此时,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戴梦有一次接洽,戴泽重要的学术地位和价值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引发了国博的兴趣。2018年4月2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戴泽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开幕。96岁的戴先生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全面回顾展和第一本画册就这样诞生了。“那次展览,戴先生80岁以上的学生去了大概30多人,其中很多80岁以上的老先生都上了主席台,但可惜的是,今天再回看,那些老先生中有数位都去世了,现在再回看当时开幕式的视频很珍贵。”戴梦说。
苏州街三孔石桥 54.5×39cm 纸本油画 1987
赵力认为,“无论是中国的题材还是西方题材,无论是自然的题材,还是社会生活,戴先生都画得越来越朴素平实、不动声色,但是把一切的感情,一切的理想,借着诉求,都放在了画面的后面,所以他的作品朴素无华,但是他的那份情感都在画面里面,让你通过慢慢的体会能够浮现在画面上。他是一个相当有内涵,相当有情怀,是朴实无华的20世纪中国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本文综合自“颐和园”微信公众号、北京青年报等 文中图片由戴泽艺术工作室提供)
睡莲 38.5×52cm 纸本油画 1978
颐和园之春 69×71cm 纸本设色 2014
蓝色的豹 70×41.5cm 纸本设色 1995
兔 38×56cm 纸本油画 1973
展览海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