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4 20:10:07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1599
开幕式照片
开幕式照片
开幕式照片
开幕式照片
参展的6位艺术家,有着丰富的玻璃创作经验和多面的个人生活经历。玻璃,只是他们选择创作的主要媒材之一。她们的作品中同时融合了包括陶瓷、塑料、3D打印、编织、影像以及行为等多种艺术媒介。玻璃材料更像是一种隐喻,能够找到某种诠释世界的路径。艺术家们创造性地运用玻璃,用对自己存在的理解和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将个人的感性融入作品,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提出个性的观点,作品值得在当下被分享和探讨。
【杜蒙作品】
作品名称:公寓—一对杯子 No.2 材料:玻璃,旧物 2022
【委任作品】作品名称:都会好的材料:碎屏玻璃*,光纤*,玻璃废料*,陶瓷载体和过滤器*,旧行李箱,综合材料, 2022
仿佛是打开魔法世界的行李箱,从里面蹦出了引人关注的物件。经过特殊“茶染“处理后的陶瓷过滤器巧合般地呈现出了蜂窝煤燃烧过后的痕迹。作为提供空气清洁功能的陶瓷过滤器与所谓“制造污染”的蜂窝煤形成了有趣的互文。陶瓷过滤器如同一个神奇的转换通道,废弃的碎玻璃、烧结的玻璃团,转换、提炼再上升,变成了穿过陶瓷过滤器空隙的光纤。它们在灯光的映射下呈现出微弱的亮点,一如回忆中的点点灵光。一切都会好的。
【慕晨扬作品】
作品名称:花园:魔镜 材料:玻璃、毛线、感应器、电控雾化膜、木板、亚克力、LED灯 2022
镜子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太多的文化背景含义和心理学暗示。镜子是观者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的重要途径。在这件装置作品《花园:魔镜》中,艺术家选取了五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包括破碎、波动、快乐、迷茫和追寻,并将情绪与不同色彩的毛线编织、不同种类的玻璃材料逐一对应。当我们平时去看镜子的时候,会低头或平视。而此刻,艺术家希望大家抬头向上看,把个人情绪放到了至高之处,呼唤观者对于个人情绪的重视和认识。
作品名称:过剩材料:水果、玻璃、影像、废陶瓷、蜡烛、水泥 2022
艺术家捡拾了身边被遗弃的腐烂水果,重新翻模铸造,并搁置于现成废弃材料之中。被吃掉,还是归于垃圾桶,又或是沤肥再利用,这些所谓“废物”的命运及归属是人类所决定的,投射了人类的一厢情愿和自以为是。
作品名称:绿光犀皮琉璃 材料:吹制玻璃 2018
艺术家使用玻璃套色工艺让玻璃本身的材质呈现出“犀皮漆”的效果。此系列的作品在高超的玻璃手工艺之上,完美地结合了西方的工业技术感与玻璃材料,与来自中国国家级非遗的漆器艺术。两种文明是否能和谐共处,似乎在这件作品上做出了一定的回应,工艺技巧与艺术哲思的辩论也在此刻进行了对话。
作品名称:无题2020-关于春天的记忆 材料:木头、锡箔纸、纸、平板玻璃 2020
这件被命名为《无题2020-关于春天的记忆》的作品,满载着艺术家诗歌手稿,它们被随意地揉搓成纸团,堆砌在船舱中。坚硬的平板玻璃将船体截成数段,如同年轮的时光剖面。观众可以从中随意拾捡纸团带走,也将属于艺术家的某一部分记忆和故事带走。
作品名称:我的花还没有名字 材料:吹制玻璃、金属弹簧、镜面不锈钢 2022
形如鹿角的吹制玻璃是“分形”结构的再次展现,艺术家将它们置于“岌岌可危”的弹簧上,不安全感在此一触即发,暗示了彼此之间的拉锯与平衡,最大程度地唤起了观者对于“未完成”状态的思考。玻璃和金属,两种材料本身无一不是冷峻的观感。但吹制玻璃的轻盈和金属弹簧的轻微颤抖,反差般地给予观者“生命感”的联想。
展览现场
在展览的准备过程中,艺术家们受到准备周期、废弃原材料、合作群展模式等限制,为特定场地创作作品。在充满变化的现实情况下,这一切都是全新的创作体验过程。当作品和场所连结,本来平凡的空间就发生了质变,拥有了个性,最终获得的是独一无二的展览呈现。
展览海报
我的花还没有名字
策展人:阳昕
艺术家:杜蒙、黄季、李松林、慕晨扬、覃钰玲、谢文蒂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3日至2023年4月9日
展览地点:上海玻璃博物馆,H5临展厅
地址:上海玻璃博物馆园区,上海市宝山区长江西路685号
平面设计:协调亚洲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