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10 17:08:30 作者:艺术中国来源:艺术中国点击:1474
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王玥主持学术讲座
主讲人于明
在本次讲座中,主讲人于明通过讲述西方传统文化的历史,对比中西方文化与艺术的共通与差异,探讨油画语言魅力。解读作为舶来画种的油画,能够在东方,特别是中国生根发芽并逐渐壮大的原因和作为中国油画家在艺术实践中的努力方向等问题。
于明认为我们还没有能够彻底的进入到油画语言魅力中的原因是对这一画种的基本特点还不熟悉,其中主要问题来自观察方法,即怎样做到能够整体的观察和比较的观察,建构一个体积的空间的思考方式。油画表现的是色彩的美和造型的美,所以在这两方面,一定要有深入的研究。
主讲人于明
在讲座中,于明首先提到中国画的审美标准,通过详尽地分析北齐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条原则,以此为切入点,来介绍东方文化跟西方文化的相同点是什么,欣赏一张画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就是整体性和生动性。这跟西方绘画的审美标准是一致的。
第二,骨法用笔。用笔要像骨骼一样非常有力度。中国书法体现的是一种抽象美、造型的力度。徐悲鸿先生讲宁方勿圆,安格尔,维米尔,梵高,伦勃朗……,我们从这些优秀的画家的画作中不难看出他们都在追求一种方硬的、有力度的造型。
乔托 《犹大之吻》 200x185cm 油画,湿壁画 1305年
古埃及壁画
第五,经营位置。中国绘画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知黑守白,要注意空白的布局,中国的书法是最美的抽象艺术,其中很多学问是在留白上。同时我们不难看出,古埃及的艺术在进行构图的时候也非常注重留白的重要性,所有的留白都进行了细心的处理,这种构图上的巧妙安排跟我们东方所提出的构图上的审美原则是一致的。知黑守白讲的是构图,也是在经营位置,位置里面还包括了高低、大小等等。生动性其实就是一种变化,整体性则是一种和谐,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即在协调中处处寻求变化。
第六,传移摹写。“谢赫六法”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审美标准以及对画家能力的要求就是传移摹写,中国画家对自然写生的方式往往是胸中有丘壑,会把对自然的景色整合到心中形成一个大的印象,再以高超的手段把它创造出来,追求的是一种意象的准确。这样创造出来的形象非常典型化,似乎比看到的自然更像其本身。因为画家通过这种转化,把与典型性无关的因素全部去掉了。
讲座现场
『绘画是看的艺术』
所有优秀的绘画艺术作品都是写意的。写意指的是“提炼与概括”,这是画家在艺术创作时始终要追求的东西,是一种生动的抽象美,塑造的是一种深刻的,隐秘的形象。201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派于明前往法国研修,在靳尚谊先生的指导下,他从东方艺术为思考点开始寻找两种艺术形式的异同,最终完成了论文《似与不似之间》。论文把安格尔和齐白石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经过大量考证,得出结论:无论是写实作品还是写意作品,所有好的艺术都是写意的。这种写意指的是一种提炼和概括,是画家最终要遵循的东西。
主讲人于明
在靳尚谊先生的指导下,于明通过进行素描和小幅风景油画写生训练来调整观察方法,一下就坚持了十一年。他认为写生是研究油画的敲门砖。只有通过写生,才能更好的调整观看方法,才有可能发现大自然中深深隐藏的、但又是最具魅力的抽象美。只有写生,才有可能让自己的眼睛不带有任何经验、程式、习惯性的操作。只有写生,才能让自己的心一直走在眼睛和手的前面。作为画家,一定要构建起自己的理性的思维系统而不是信马由缰似的碰运气。要对创作的基本规律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和研究。写实是油画艺术的起点,但抽象美才是其归宿。油画的抽象美是从写实的形式里提炼出来的。如何营造真实的体积感、空间感、色彩感觉、光线感等等这都是要研究的东西,如何观察到这种变化跟制造出这种幻觉是非常重要的,这不是一个艺术上高标准的要求,而是一个基本要求。
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 《君士坦丁之梦》 329x 190cm 壁画 1455年
讲座现场
『“空间”的问题』
在油画语言中,“空间”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于明以拉斐尔经典作品《披纱巾的少女》为例,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我们油画创作中的常见错误之一:习惯于关注中景和远景而忽略前景,导致画面的空间感不好,因而也缺乏层次美感。层次只有达到15个以上,画面才能显得厚重、生动。克利姆特、维亚尔、高更的相对平面性的作品,都做到了这一点。
提香 《照着镜子的维纳斯》 124.5x105.5cm 布面油画 1555年
讲座现场
『“风格”的问题』
梵高、埃尔·格列柯,都是以造型变形著称,风格非常强烈。据资料显示埃尔·格列柯的视力是有问题的,看远的东西会重影、双影,看近处,物像会变长。而梵高,既患有精神疾病,还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他为此需要服用一种药品——“洋地黄”,而它的副作用就是致幻。所以梵高是一个忠实于自己眼睛的画家。他的风格也是自然形成的,读一读梵高传就知道,他拼命地想画得像莫奈、柯罗、雷诺阿那样,几笔就能把云彩画得栩栩如生。于是他反复地画、不停地改,从而自然而然形成了厚堆的风格。所以他只是把他观察到的东西以他的天性、美学修养,在画面上经营得无懈可击。
现场观众提问
『一张作品的好坏和题材、大小、完成时间的长短没有关系』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培训讲伦勃朗的技法,最多的是讲“罩染法”。在于明看来,伦勃朗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技法,而在于他的眼睛。他的技法在同时期,很多画家都在用。如果去到伦勃朗的故居,会发现那里的光线是比较高的侧光,在那种光线条件下,当你把眼睛的焦点集中在你表现的主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在余光里就是这样一个状态,他只不过用了最简单的办法很生动地把这个关系给画出来了。
现场观众提问
现场观众提问
“宁方勿圆、宁脏勿净、宁拙勿巧”,是徐悲鸿先生留学归国后总结出来的纲领性理论,是一位学者、一位大画家在欧洲深度学习以后看到的精髓所在。
业精于勤,要在勤奋当中唤醒这种艺术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