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习俗变迁:从喝酒狂欢到喝粥养生

时间:2022-01-10 18:43:33 作者:艺术中国来源:艺术中国点击:1466


西晋  《贺大蜡》《贺蜡》名帖

在腊日或蜡日宴饮  乃是古风

《艺文类聚》引汉蔡邕《独断》云:“蜡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汉书》曰:“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

在先秦时期,这个节日甚至是一个“狂欢节”。《礼记·杂记下》载: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子贡(端木赐)在参观完“蜡祭”后,对“一国之人皆若狂”表示不理解。孔子教训他说,普通人辛苦了一年,才滋润这一天,其中的道理不是你所能理解的。每天紧张劳作而不休息,就连文王、武王也做不到。而只放纵享受而不努力,文王和武王也是不做的。有紧有松,劳逸结合,才是真正的文武之道。

古人喝酒也好,狂欢也好,是因“蜡”和“腊”都是岁终大祭,在酬谢完百神和祖宗神灵后,自己也隆重庆祝一番。

虽然同是岁终大祭,但“蜡”与“腊”在古代是有所区别的。

蜡:《礼记·郊特牲》说:“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祭的对象,包括神农氏、后稷、虎神、猫神、堤坝神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神灵。因祭祀的神灵很多,故有“蜡祭百神”之说。又因“蜡祭”是对保佑农业生产诸神的答谢及庆贺丰收,所以场面非常热闹,形同狂欢。

腊: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说:“腊者,猎也,言田腊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即以猎取的禽兽祭祀先祖及“五祀”。“五祀”是指门神、户神、灶神、家中土地神及道路神。

《村童腊鼓图》

在唐代,腊八节开始出现,节日习俗主要是僧人沐浴净身,除身秽,洗心垢。

至宋代,腊八粥正式粉墨登场。《梦粱录》载:“此月(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此后,腊八粥便风靡一时,各地纷纷仿效,且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逐渐形成以喝腊八粥为主要习俗的腊八节。

丰子恺《施粥》

源于寺院的腊八粥,主要以香谷和果实为原料,五味俱全,故又称“五味粥”。经过千年的演变发展,腊八粥的做法和用料更丰富多彩,各地的腊八粥都有自己的特色。

此外,从腊八粥又演变出腊八蒜、腊八醋、腊八面、腊八豆腐等,使腊八节成为一个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美食节。

腊八节是一个典型的北方节日,在我国南方不是很流行,尤其是广东人,很少过腊八节,甚至不认为腊八是个节日,这可能与广东的传统习俗及饮食习惯有关。北方人认为“过了腊八就是年”,广东人则认为到了“小年”(腊月二十四)才进入年关。(本文原载广州日报,部分内容有增减。)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