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14:15:07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656
展厅现场
旧岁风雪 2012
在李秀实的艺术探索中,有几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在1997年的《美术》研讨会之前,他的作品更紧一些,传统的东西也更多一些。在97年之后的几年,他完全闭门谢客经营创作,创作出了一批大笔触的作品,这一批作品集中在山居系列里。在2012到2014这几年,李秀实的风格逐渐成熟起来了,其中典型的作品就是在2012年创作的《旧岁风雪》这一张。 往后在疫情前后这些年,笔墨更松弛了,《我的月光》这一幅,笔墨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但到了晚年,又回到了比较紧的、具象的风格,但和早期的写生也是不同的。但无论他的风格怎么变化,不管是抽象还是具象,都能看见这是李秀实的风格。可以说李秀实的创作历程也是中国当代美术的历程,他的艺术成长脉络见证了中国艺术的成长和变化。
骄阳1996
“民族化先驱”
李秀实师从董希文,在60年代以前的油画界,民族化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角度,在董先生这里就是“民族化”,不是全部学到技法就行,而是要形成自己的东西,必须把自己身边的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刘海粟在20年代也提到过这个问题,提出了油画民族化的问题,中国的油画和国画怎么结合?从简单的结合来说,是画面的形式语言结合,在美术史中也搞过线和面的结合——单线平涂的方法,但是这种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失败。“民族化”更多的应该是中国文人画的精神和西方色彩之间的融合,这也是李先生这么多年的探索。
这里面有很多中西方的差异问题,第一个是透视,国画中是散点透视,在西方是焦点透视。此外还有固有色和环境色的问题、造像的问题,西方在印象派之前是以像为主,中国在清朝以前是写意为主,这两种关系在一起如何结合?这是李秀实探讨的最大的问题。中国的很多油画家想要把油画和中国的意境结合的天衣无缝,李先生这样的想法也是一贯的。就像戴士和老先生谈到的“在李先生墨骨之前和之后的作品在我看来都是在追求油画民族化,只不过后来有了新的本土化的语言方式,就像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在前面的很多尝试之后,他又要做出自己非常专注的语言课题。”李秀实50多岁以后,在这样的表达方式上开了新课题,他做出了很多人想做但没有成功的意境表达。
华灯初上2007
北京作为文化历史的代表城市,建筑是很重要的部分,它们印证了北京的历史,并且迎接它的发展。戴士和先生表示他也特别喜欢李秀实用这种方式画的老北京:“它画老北京,把老北京的很多东西画到心理去了。当他看到一个景的时候会想,我是谁我当时在干什么?有过什么经历,他的风景特别有温度,墨骨北京非常有故事感。”李秀实是北方人,又常年生活在北京,经历过北京的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上学到工作,这些经历给他展现出许多不同的北京特色,对他来说北京是一个很有厚度的地方,跟自己一生的经历都绞在一起的。李秀实也用了很多笔墨去记录北京的城市建筑和对城市的情感,在当下的创作里,是他更自洽的去表现和北京的情感关系。
展厅现场
李秀实的作品是具有当代性的,虽然他学的是传统的,但他的画面是具有当代性的。策展人李墨白认为“当代和现代并不是当下的概念,而是应该把它固化成一种形式,当代主义的艺术是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的反馈和情感”,反过来看李先生的画中就有有很多当代的东西,也有很多民族的东西,在他的心目中当代是怎么样的,反应出来的北京就是怎样的面貌,在他将近70年的时间里面对中国油画,去实践,用毕生的经历面对创作。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2日。(文/曹枫茹 视频/江奕杰)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