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立体主义论坛|张子康赞美立体主义沙发就像爱马仕

时间:2023-10-13 13:53:35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687


策展人覃琨瑛(阿覃)主持论坛(中间)

覃琨瑛:《让人们生活在艺术之中-捷克立体主义》的梳理展源于2019年5月18日的捷克总统访华特展《捷克百年设计-变形记》。不承想,正是这场捷克总统访华特展,在中国的艺术沃土上插下了捷克立体主义的柳枝。在那场展览中,几把椅子、几件瓷器,拼凑出了捷克立体主义的豹斑。展览第二天,还没开馆,央美的三名学生,还有远道而来的两名外地学生就已在门前等候,说是专为立体主义而来。之后方振宁教授和他的学生们更是一连几天围着那两把椅子打转,放言要“一网打尽捷克立体主义”。今天,三年前扦插的那条柳枝终于萌生出了第一颗嫩芽:捷克立体主义的梳理展落地北京。

覃琨瑛向张子康介绍展览的梳理及捷克立体主义历程

第四,展览梳理用了最简单的方法就能了解了捷克的整个立体主义发展,所以通过这些图示也能看到立体主义在捷克它已经形成了全面之势,你看它有协会、还有立体主义的学术团体、并且有那个时期特别重要的立体主义成员、后来这些捷克艺术家形成的团队或小组、研究机构、还有各种群体,我觉得这些对捷克立体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这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捷克每一个理论家或者艺术家,背后都跟它们相关联,我觉得通过对它们的了解,也能够做一些深入的讨论,非常的有意思。这个展览虽然不大,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展览准备了两年这么长时间,当然它是有渊源的,确实上次2019年的《捷克百年设计》展我也看了,其实设计展也是非常好的展览,今天其实是在拓展那个展览的新板块。突然发现这个新板块原来有这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所以说又抓到了它一个很深入的领域去做这样的一个展览,我觉得是特别好的展览。

论坛现场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说:我觉得阿覃是不是先给我们讲讲课,给我们普及一下,我们在这方面是抱着听你讲课来的。

覃琨瑛:我们大概先讲一下美国的MoMA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个艺术家画的艺术流派图,立体主义它是受到印象主义的影响,还有黑人雕塑,我们总结出来的还有爱因斯坦的4d空间的理论,还有塞尚的作品的一些启发,所以1907年毕加索就创立了第一幅立体主义的作品,叫亚威农少女。这个图里面显示了立体主义受到了其他的影响,但是他们影响了构成绝对主义,在影响了包豪斯,他们还直接影响了纯粹主义、未来主义,还有达达主义,还有纯粹主义又影响了现代建筑。今天有一个重要的专家没有顾问没有来,方振宁老师因为他是30多年前在日本发现了一本捷克立体主义的书,他才发现了如果是后来这些流派是受到了立体主义的影响,但是只是立体主义,只有绘画跟雕塑,他是说不通的,所以他看到的捷克的立体主义的建筑家具实用艺术以后,他觉得一切就梳理通了,已经不是牵强了。所以我确实是方振宁老师对捷克立体主义的迷恋,所以导致了我决定做展览。接着覃琨瑛给大家看PPT,从立体主义的建筑、绘画、雕塑、家具、瓷器、立体主义文学、电影到音乐都梳理了一遍。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武艺发言

武艺:我在2013年在布拉格做了展览,是阿覃在这次展览论坛前跟我说:你办展览的画廊的名字是以立体主义的艺术家的名字命名的SPALA画廊,是捷克最具学术价值的机构之一。其实他的作品我也是头一次见过,他主要是风景作品居多。

武艺开始说起2021年在松美术馆的关于布拉格的个展,这是2013年到2021年将近8年时间他对布拉格的一个现场记录和回北京后的绘画展。武艺回国后2016年把2013~2014三次去布拉格的经历整理的一本书《布拉格》。这本书里其实记录了他当时在捷克的所有见闻和当时的绘画。这本书里面有有吴洪亮写的一段文字。

 《自画像》 1906 巴勃罗·毕加索 文森兹·克拉玛日收藏

覃琨瑛:毕加索为什么会那么多次来布拉格跟捷克的艺术家一起参加联展览,因为有一个捷克的收藏家----他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富有远见的收藏家和画廊总监文森兹·克拉马日(Vincenc Kramář),他是最早发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价值并大量收藏毕加索、布拉克等艺术家作品的人,还组织了许多布拉格和巴黎的联展,而且他当时是捷克前国家美术馆的负责人,那时他为著名的布拉格立体主义艺术收藏奠定了基础,他还负责政府对法国现代艺术品的大规模采购。他以其非凡的审美和广阔的视野而闻名。他对捷克的对立体主义的推崇和热爱,消除了捷克人对现代艺术的信任障碍,为捷克立体主义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1960年Kramář去世前他将自己的藏品(在世界上完全隐藏)的大约三分之一(总共 89幅画作)捐赠给了捷克国家美术馆,其余的则捐给了他的继承人。因为他是一个艺评家,所以他收藏的作品都是精品。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发言(左三)

不得不说纯艺术的创造在上个世纪初的确与设计是相交叉的,甚至到安迪沃霍尔都说不清是设计和工业化的关系影响艺术家还是艺术家影响了设计,其实这个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其实能看得非常清楚。而我今天一进门再次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我的最直觉是:如果我们今天主体是谈设计的话,可能我们感兴趣的是造型背后的能量,阿覃刚才已经谈到其实是设计背后的那种尊严和精神性的能量使我们感兴趣的,我们今天能把它当成一个非常具有艺术能量的对象去思考,我相信可能是今天能把它变成展览的一个很重要的点。我挺佩服阿覃这样一个艺术家,我觉得今天她已经是一个美术史家了,这让我感兴趣:怎样不仅是通过研究,因为纸面的研究你可以写本书就ok了,怎样去变成一个展览?我说做展览有点难,无论是原件还是去买或者复刻来的它得在这里,这些真正的实实在在的物象给予我们置身于展厅里的影响,我觉得非常的不容易。能以捷克和立体主义为机缘,让我们在中国的当下时代进行的分享,这个事挺难的,我知道因为做展览东西不到这个展览就不能成。今天在这里能看到展览我觉得就挺棒的。

还有一点就是让我想起了去年我们在清华大学的艺术博物馆做过一个德国(两德)工业设计的展览,在那个展览里有一个板块很有趣:当时所谓的西方国家以及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展出,因为两德和中国的交往的关系,我记得还拍了照片,而且还收到中国专门出版的两德跟捷克进行工业设计或者工艺美术的活动交流的一些出版物。今天我认为是那样的一种交流的再延续,所以从传播的角度两个国家也好,民族也罢,或者思考方式或艺术创造,这个挺重要的,所以这个文献(画册)我回去再好好学习。

中捷当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覃琨瑛:那个时候立体主义在捷克实际上是一场运动,一场革命,别的国家都是零星的艺术家按照模式去创作几幅画或雕塑,因为我们这次的展览,别的大使馆也给了我他们的立体主义的作品图片问我要不要展出,我看来看去没有多大的特别,所以我最后就放弃了。

舒阳:我真正了解捷克还是和阿覃&伊瑞他们认识之后,我们在一块时聊的就这两个东西:一个是阿覃的老家桂平,一个是捷克。后来介绍认识了布拉格斯科纳画廊,我在他画廊做过一次《中国记忆》的展览,他那时候正在做布拉格双年展,当时的画册也用了我的文章,画廊请我在伏尔塔瓦河上做了一个行为作品,那个时候就接触了捷克的很多艺术家和策展人,印象特别深刻。我们的艺术史尤其现代艺术史,因为它毕竟篇幅有限,实际上即便在西欧的美术史,它也很多篇章是被遗失散落了。在布拉格双年展看到好几个展览印象特别深,因为我是在中国最早做国际行为艺术节,看到当时捷克的策展人做的捷克行动艺术的历史书里的展览,我非常惊讶,在同时期欧洲那些大牌大师什么的相比,实际上捷克的作品非常厉害,给我印象特别深。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副主任雷载兴

雷载兴:我是电影学院的,之前对这个其实了解不多。因为作品“格尔尼卡”我在西班牙见过真品,那是立体主义最后的作品。所以就从这开始查看,到这以后又看这个展览,给我的一个启发:艺术的很多东西是相通的。从电影人来讲,立体主义比如提出来的,它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比如捷克有一些早期的100多年前的电影,它探索一种电视语言,其实那时候黑白电影没有声音,也想叙事,还想让更多的人去观察一下,讲一个故事,到处都在探讨电影表达的某种形式、一种方法,让更多的人能够把这故事讲好,探索了很长时间,这种方式其实比蒙太奇还早。后来好多年电影语言方式逐渐形成了。当今有一些电影和立体主义其实它在思想上是相通的,比如诺兰导演的这种方式,比如我们有些人看这个片子就比较费劲,比如说盗梦空间,还有一些别的支离破碎的一些碎片,恰恰和立体主义的这些很多东西其实是相通的。看东西不是从一个试点焦点透视,从一个试点去观察,而是从这转着圈的看,从下面看从里面往外看,它的电影的方式实际上是把时间的线索打破。我们普通看电影是按照一个时间线索,这样很完整的形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看电影的方式一个习惯,所以当这个时间线和观察的这些角度被剪碎的时候,你很难把它拼装在一起,所以就觉得好像叙事层面上有点费劲。

今年暑假里我做了一个这样的尝试,给我们家9岁的小孩看“盗梦空间”,比较奇怪的是他没有障碍全部看懂了,问他几个问题,第几个故事的时候是第几层梦讲的清清楚楚,我就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能这样。因为小孩他没有我们的成人想当然的这样的一个习惯,跟小孩画画一样,他可能画那个人鼻子朝这边,眼睛就是这样的。其实这恰恰就是立体主义的这种绘画的方式,就是最原始的,他觉得他观察问题没有透视的概念,没有说从这个角度近大远小,远处的虚尽头的实,他没有这个概念,他就说是你这鼻子本来就是他正面画鼻子画不好,但是眼镜的正面能画好,于是他把它拼在一起,就形成了这样。其实当时的这些艺术家们,也是一种这样的想象力,其实它对今天的很多东西、这种艺术形态、表达方式都有一定的启发,都有着一定的作用。我是摄影系的老师,在摄影领域里研究的对象是光线,其实我们知道电影在塑造空间的过程,在银幕一个二维的平面上塑造三维的空间的时候,其实是用光影一直在做一件事,叫做塑造立体感、塑造空间感,比如一个白墙,电影一般比较忌讳拍白墙,因为还没有空间,怎么样把这个墙拍好,用光影的方式去给它做一些假的,给它人工干预去做一些变化,做一些光影的变化,做出来以后这个东西它就呈现出来就有层次,感觉荧幕很大就是这样的。再回到捷克立体主义的每一件作品上,比如说一些杯子上的,其实这里面的图案也是利用这种错觉,利用一些线条的引导方式,也在创造一种用简单的线条创造一种立体感,一种几何的图形。

其实发现这些时100多年过去了,留下来的不能说是一脉相传还是这种偶然的,这些东西其实发现有很多的相似性,包括去年有一部德国的电影叫《塔尔》,这个电影他的感觉没有打光,非常自然的一部影片,从摄影角度非常有魅力,我就在想这个片子是用什么东西形成的这样的一种感觉,全部没有用光,用自然的方式,后来我看了几遍之后发现其实大量的是利用了空间的线条,选了很多的建筑楼梯这种几何造型的空间,让这个片子在很多方面的人物内心的和故事的一些更深层的东西,通过这种建筑的方式让观众得到这样的一种感受。不能说这个符号对这个电影有多大的意义,但是我的感受就是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很多东西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今天你用立体主义的思想来理解光影,很多东西它是一样的,同样如果你具备了这样的思想来观察很多的艺术形态,或者这种有一定美感的事物的时候,可能也会能够相互启发,这是我的一些感受。

央美特聘教授伊瑞(Straka Jiri):

捷克艺术家、央美特聘教授的伊瑞最后和大家聊了1908年-1918年期间布拉格的历史气氛和艺术氛围,他说那时的艺术家们特别有理想,有态度。不管他们的生活如何艰辛,他们依然充满信心,依然相信艺术可以改变世界,这是令人感动的。

展览论坛现场

左起:舒阳 秦思源 李世奇 武艺 张子康 吴洪亮 覃琨瑛 唐胜 伊瑞 艺术家 雷载兴

布拉格立体主义建筑 1912

布拉格立体主义建筑 1913

展览海报

展览题目:《让人们生活在艺术之中-捷克立体主义》

策展人:覃琨瑛

学术顾问:张子康 吴洪亮 方振宁

专家团队:武艺 李世奇 舒阳 董书兵 甄巍 陈磊 伊瑞 秦思源 雷载兴

设计总监:Jiri Cernicky孙初

展览时间:2023年9月16日-2023年12月1日

展览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双翼街

主办机构:中捷当代美术馆

赞助:捷克驻华大使馆 斯柯达汽车

支持:金刚摄影工作室 一条大河品牌策划有限公司 画友会馆 印迹国际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