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9 08:24:04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649
刘炜在架上雕塑艺术上的极致追求和个性发挥,在其室外雕塑中亦有充分体现。室外雕塑虽受到公共雕塑艺术作品必须兼顾公众审美传统、习惯的影响,但刘炜仍不露痕迹地体现出其“宁少勿多,宁简勿繁”的创作原则,每一笔、每一刀,都力求服务于城市个性、地域人文传统及城市形象表达与传播的总体创作意图。
刘炜在室外公共雕塑中的代表作,包括近年来的如下获奖作品:
入选“西部.西部—与历史对话大型景观雕塑展”的《对视》(2001)、荣获“南孔圣地衢州有礼”衢州公共艺术方案征集二等奖的《一琴一鹤》以及入围作品《三瞿之会》(2021)、荣获洛阳伊滨科技城科技广场主题雕塑征集一等奖的20米高景观雕塑《光》(2022年),以及荣获湖北宜昌屈原文化公园雕塑创作大赛优秀奖《九歌-河伯》和入围作品的天问(2023年)。
例如,《颜真卿》中,昂首挺胸,左手捻须,右手执笔带动其长衣阔袖向身后挥毫形成飘逸之势的“颜真卿”身后,是一株同样造型和动势、虬枝曲致、森然而凝练的古松,如影随形于其后。
这种主体与背景的浑然一体、节奏回律,造成一派斗转星移、山鸣谷应之势。
在刘炜看来,《颜真卿》身后的古松,实际上就是其书法艺术风格和成就的化身,树即人,人又如其字,法度森严,笔力雄健。
与《颜真卿》具有同样的造型规律,在《怀素》这个作品中,怀素手里的笔,与笔势同向的身体,以及作为前景的芭蕉叶,亦构成一纵三横的时空交错之空灵布局,以错落有致的布局,尽显禅师的顿悟及其狂草之间的主客呼应关系。
捶泥巴的日子
刘炜近年来在架上雕塑艺术(室内雕塑)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尤其是在写实与写虚之间的传承与拓展,从传承的角度来看需要关注其对于“南戴北刘”两位前辈的长期研究和借鉴。
据刘炜回忆,引领其进入艺术堂奥的,首先是其父亲。
上小学的时候,刘炜的字曾经“很糟糕”。有一回,父亲用排笔一气呵成直接刷出了一个3~4米大的字给他看。
“跟书上的印刷体一模一样!”刘炜至今难掩父亲当年给自己带来的震撼。
此后,刘炜开始发奋学画,时常去书摊租2分钱一本的连环画来临摩。
他最喜欢,临摹最多,时间最长的两位前辈,就是刘继卣和戴敦邦。
在平面印刷品和艺术作品称王称霸的年代,由人美和上美出版的《大闹天宫》《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图》等经典作品,在历代读者中创造的“顶流”纪录,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其中的两位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被合称为“南戴北刘”的刘继卣和戴敦邦。
刘继卣正是《大闹天宫》的插画作者,他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刘家”后裔,其画风以严谨的写实风格为主,将中国画的工笔、写意以及油画等西画的精神融为一体,形成其“格外凝重、奔放、潇洒、传神”的艺术风格。
戴敦邦1938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丹徒,自号“号民间艺人”。戴敦邦擅长工笔和写意,喜欢以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入画,其作品风格笔墨雄健豪放,气魄宏大,代表作有《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图》《戴敦邦水浒人物谱》《红楼梦人物百图》等。
在小学阶段,以及西安美院附中读书时,刘炜通过临摹刘继卣和戴敦邦等前辈的经典作品,建立了自己在绘画等平面艺术领域的童子功。
1993年,刘炜考入西安美院雕塑系,跟来自西北五省的5—6个师兄会师。
入学第一课,导师给他们一人发了一桶黄土,让他们用半人高的大桶和泥、堆泥,进行各样的捶、砸、揉、捏……
“有时,自己的泥巴不够,还得去借同学的。但我们没有东北的黑泥巴,以及南方的细泥巴,我们的黄泥巴含水量低,干得快,不允许精雕细刻,只能做那些相对粗犷的东西。”刘炜回忆说。
由此,一个雕塑艺术家的雕塑学习与职业生涯,从纸上的二维世界,进入立体的泥巴时空。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