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无真相”——视觉重构下的图像多义性

时间:2024-08-03 14:48:03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304


著名学者戴锦华曾提出“有图无真相”的观点,指出随着数码技术的进步,图像的真实性变得越来越难以确保,数码图像可以轻易经过修改、编辑和重组,这种特性可能导致混淆事实,甚至创造出完全虚构的情境。刘诗园的最新个展“回文窃语”可被视为对这一观点的深刻探讨和呈现,该展于2024年7月5日至10月7日在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如果万物皆可被编辑,你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作为展览前言首句,该疑问将人的态度与观点置于首要考虑地位。当它与展览的数码摄影与影像媒介属性并置讨论时,提炼出的问题则可以变成,“面对数字时代的图像重构能力,我们如何重新理解和诠释现实?”

A Shaking We No.1,2018© 刘诗园,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A Shaking We No.4,2018© 刘诗园,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整个展览反复重申着这一观点。当“所见即所得”的逻辑失灵,人们往往会寄希望于感官反馈塑造的直觉体验——很可惜,这同样不奏效。创作于2012年的作品《与摄影的对话》位于展览入口处,在毫无背景信息的前提下,很容易被“想当然”地视作展览视觉风格的宣告,或是艺术家本身美学偏好的呈现。然而,这面洋溢着蜷川实花风格的花墙,图案源自艺术家在Google上用英文搜索“俗气的花”“讨厌的花”“恶心的花”得到的图片结果,调侃了网络中关于“美”的既有印象。而展览内部再未出现夸张、写意和绚烂的图景,而是处处悬挂、摆放着严肃、结构化的微缩像素与静帧图像——三只置于花墙上的黑框,作为唯一与展览主体呼应的形式,似乎象征着艺术家的真正意图。但这句掷地有声的戏讽,在遭遇观众的二度观看时才能凸显出来。

几乎像螺纹钢No.3,2018 © 刘诗园,图片由艺术家和谭雅·博纳达画廊提供

几乎像螺纹钢No.7,2018© 刘诗园,图片由艺术家和谭雅·博纳达画廊提供

这种惊人的巧合,象征了图像是怎样与人的认知紧密缠绕在一起。当它与“编辑”这一具有强烈主观能动性的动作结合起来时,依旧能反映出一定程度的真实。与其说“有图无真相”,不如说这个时代的人们应当更深刻地意识到图像的多义性,即图像不仅可能在表象上具有迷惑性,还会通过与人类认知的深层次互动,对人类理解和观念产生影响。藉由展览中丰富图像建立起的复杂场域,人们可以探索属于这一媒介更多的可能。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