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巡天”为名,上海艺术与科技展44件跨界作品探索宇宙未来

时间:2024-08-23 17:14:07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525


嘉宾合影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教授,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顾兵,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任乔国琴,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德育处副处⻓⻩霖,上海市⻘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宋文,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部部⻓陈骏,浦东碧云美术馆馆长林薇,上海浦东新区雏鹰科普促进中⼼主任张伟,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段卫斌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师生代表出席开幕式现场活动。

浦东碧云美术馆馆长林薇

林薇表示,碧云美术馆一直致力于公教教育的普及,今年开始,我们将目光锁定到艺术与科技,也期待跟中国美术学院、科协、教育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艺术跟科技视觉展示与科普教育紧密结合打造系列公共教育课程及展览,让艺术赋能科技,成为启发科技创新助力器,也希望中小学生可以在美术馆里了解基于宇宙想象的艺术世界,丰富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多维的可能性。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段卫斌教授接受采访

根据熵增定律,宇宙中的能量总是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每一刻时间的“滴答”都意味着动量的微小变化。这些变化通过机械振动释放声能,记录下历史的痕迹,预示着时间既向前推进,又在历史中不断消融的过程。生命体在其内部环境的稳态效应和组织细胞的长期协同作用下,持续记录事件信息,不断累积经验和记忆。宇宙的记忆通过物质的演化和熵增过程,驱动时间向前流逝,最终引导整个天体系统走向热寂和湮灭。时间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示了一个既宏大又微妙的宇宙进程。

展览现场

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

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13位教师指导89位学生创作的39件艺术与科技作品,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团队的5件作品,共同展示了科学史上的重要议题。展览分为“深空”、“深时”、“生态”、“生活”四个单元,旨在通过艺术的涌现和时间的遐思,寻求一种“世界模型”的心灵物理和替代法则。为加深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展览每件作品都特别设计了一个与其内容相关的科学性问答,为观众提供深入的科学说明和背景信息,使艺术作品的科学内涵更加清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部分作品:

Higgs class magnetic confinement device

《希格斯类磁约束装置》

创作团队|朱震岳 +杨飞洋 +罗逍

指导老师|顾文甲 +陈炜博

2024.1 ·机动装置

通过机动模拟与网页交互展现实验中的不同阶段。本作品根据真空衰变发生的基本原理,参考希格斯玻色子研究和相关论文,借助上海光源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转译和推演。将“真空衰变”理论作为引入,探讨未来高能物理实验装置在太空环境下的可能存在形态。

作品构建了一个“希格斯玻色子”已进入可控研究阶段的未来世界。基于磁约束原理和希格斯玻色子在量子场论中遵循的基本链式反应原理复原并延申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参考分析现有对撞机形态,推演并模拟未来近地轨道中大型强子对撞机总反应部分的运行状态。通过巨型高速粒子对撞器生成希格斯场。利用类磁场约束,光束线技术对同步辐射进行准直与再加工,实现对真空衰变导致的连锁反应的精确控制。

404Null-Company

《太空砖机》

创作团队|张天昊 +范力丹 +蔡柏嘉

指导老师|顾文甲 +陈炜博

2024.6 ·机动装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太空探索的深入,太空殖民逐渐成为新前沿。在太空中建立永久殖民地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寻找合适的建筑材料。极端温度、辐射和微重力等因素使得传统的地球材料难以适用,因此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

404Null-Company聚焦于太空建筑材料的探索,基于科幻创作进行创新。我们研究了火星土壤模拟材料JSC Mars-1,该材料由不同风化程度的火山灰颗粒组成,部分成分与火星土壤接近。过去的研究表明,需要添加剂或高温煅烧才能制成砖块。然而,最新研究发现,通过直接加压成型,无需添加任何添加剂,也能制造出“火星砖”。基于这一原理,404Null-Company设计了概念原型机,并结合科幻与科普的想象,开发出一款利用太空土壤制造建筑砖块的太空制砖机,为太空殖民地建设提供了可靠支持。

我们期待与全球太空探索者合作,携手开创人类太空时代的新篇章。

Gathering Lights Harmonizing Strings

《撷光同弦》

创作团队|沈严 +倪嘉鸿 +汪欣菲

指导老师|陈天翼 +林村 +陈炜博

2024.5 ·装置、影像

该项目以实验数据为依托,模拟出复眼昆虫眼里的人类世界。团队共同完成了三项和人为活动有关的实验,分别为光彩、芳香物及震动影响实验。记录昆虫对这些变量产生的反应,关联昆虫感知人类情绪的假设。屏幕展示真实实验数据,结合算法模拟昆虫复眼,以可视化的形式去重构,模拟用复眼看世界的状态,将昆虫感知信息变化时复眼里有可能会呈现的视觉效果展现到观众面前。

Space Light Sail

《太空光帆》

创作团队|陈商引 +周密 +张翰升

指导老师|胡晓琛 +陈天翼 +顾文甲 +尹娆

2024.5 ·交互装置

本作品结合现有的科研成果和科幻想象,虚构了一艘以光作为动力的光帆飞船,以恒星光和高能激光作为动力源,进行跨恒星的太空航行。

Gene Trek

《基因迷航》

创作团队|应文康 +俞寒译 +黄雪航

指导老师|胡晓琛 +顾文甲 +尹娆

2024.5 ·屏幕影像

《基因迷航》新媒体影像部分主要讲述了胚胎工程孕育出的新生命在基因编辑的作用下,涵盖了克服低氧环境和低重力环境的基因,在经历了一系列太空航行后,最终抵达开普勒星球,找到了人类的新家园,展现了胚胎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未来的创新潜能。

Algorithm of Mountains and seas

《山海计算》

创作团队|陈甲东 +马嘉遥 +王秦杰

指导老师|陈天翼 +胡晓琛

2024.6 ·装置、多模态交互

本项目是一项融合神经辐射场技术与跨学科研究的山海计算艺术创作,旨在探索虚拟现实与实际地形间的动态关系。汲取《水经注》中有关地理信息的要素,依托于地形扫描技术、NeRF算法以及ChatGLM驱动的语义生成技术,构建了一种高度仿真的三维点云场。通过无人机对实景地形详尽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结合NeRF技术对光场的精准模拟,实现了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耦合,为AR拟态现实的艺术创作提供可能。山海计算装置作为概念上全数据集的发生器,假设西湖成为神经辐射场,模拟和采集了西湖区域四个点位的空间数据,进行Mesh运算和合成处理。

Fish from Xinjiang

《来自新疆的海鲜》

创作团队|李蕊伊 +王柳妍 +张莉萍

指导老师|胡晓琛 +陈天翼

2024.6 · AR交互装置

根据我们深入探究的新疆盐碱地现有鱼类养殖特性,以及该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我们运用智能硬件将新疆地图通过数字化拼图展开,辅以抽象动画展示盐碱地变废为宝的海鲜奇迹,同时运用AR技术进一步向观众科普来自盐碱地的海鲜,展示我国科技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在受核废水广泛影响的当今社会,引发人们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与重视。

Divine Ridge Wonders

《神岭万象》

创作团队|吴薰月 +张绣婷 +庄淇媛

指导老师|陈天翼 +胡晓琛

2024.6 ·装置、屏幕交互

本项目旨在开发一款以峨眉山为原型的探索类交互程序,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和创新的技术手段,风格化的再现峨眉山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展示海拔对生态景观及动植物资源的影响。项目融合教育、娱乐与艺术元素,旨在打造一个沉浸式、富有艺术感、寓教于乐的虚拟世界,激发玩家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增进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理解。

Recursivity

《递归》

创作团队|朱瑜暄 +高陶然 +杨文嘉

指导老师|胡晓琛 +陈天翼

2024.6·屏幕交互、nfc生活场景交互墙

“从客厅到太空:解密日常用品中的航天航空秘密”。旨在通过民用领域中含有航天航空技术的产物反向科普航天航空技术。我们的网站之所以称之为递归正是因为递归函数旨在作为数学的证明,是一个相当于图灵机的更高级自动化形式,更加系统的为观者科普航天技术,带领公众反向探索这些高科技背后的奥秘,让航天航空不再遥不可及。

正如现代宇宙航行学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呆在摇篮里。”在无限的宇宙中,思想和行动是人类意识的本能投射。艺术家们利用想象力和科学技术,直面量子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同展现出那些珍贵而又稍纵即逝的人间时刻。

展览的每一件作品都融合了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呈现出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和思想的深远影响。艺术的感性与科学的理性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展览旨在激发观众对未来的思考和想象,鼓励大家在艺术的熏陶中,反思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使命。这不仅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未来的深刻对话。

展览时间

2024年8月15日-2024年9月17日 

展览地点 

上海碧云美术馆 (浦东新区红枫路135号)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