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中新当代艺术三十年国际交流圆桌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4-08-22 11:31:43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436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总裁兼馆长、国家视觉艺术集群主管陈维德博士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总裁兼馆长、国家视觉艺术集群主管陈维德博士介绍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的发展。

同时,他也强调了自20世纪初以来中新艺术家间的交流及美术馆收藏的中国作品的重要性。近年来,中新艺术家的合作更加广泛,共同举办了多个展览,并重点关注了中国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及其在全球艺术中的融合。而在今天的活动现场,有许多当代艺术家到场交流,他们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陈维德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艺术家参与讨论和分享。

新加坡美术馆馆藏、公共艺术和项目总监王佩琴

新加坡美术馆馆藏、公共艺术和项目总监王佩琴对新加坡艺术自20世纪以来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并重点提到了部分来自中国的先驱艺术家对当地艺术的影响。这些艺术家们共同形成了被称为“南洋画派”的风格。

本次展览回顾了近30年来新加坡当代艺术的发展,展示了艺术家们对社会变迁、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另一方面,展览还体现了不同时期艺术家的艺术实践方法随时代变迁而演变的特点。展览中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新加坡艺术家的多样性,还包括与中国艺术家的交流成果,这将进一步加深两国之间的艺术联系。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加坡、日本、韩国及中国的艺术家们在探讨各自艺术发展时,常常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对话。实际上,在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传统艺术的再发展始终在场。因为所有的当代艺术都是从传统中,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亦是如此。

作为从事水墨画创作的画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认为,水墨画在全球化语境中的重构与创新是一个重要议题。东南亚艺术家们的作品展现了本土特色,为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这种交融体现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并提醒我们在梳理历史时要关注多样性。

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艺术作品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难以简单地归类为传统或当代、东方或西方。今天的艺术现象可能因某些因素而被忽视,需要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丘挺认为,当时的全球化视野既包含西方视角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全面的全球化建构值得当今深思

另外,在当下,展览举办地苏州作为一个文化交汇点,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包容性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实现共同探索和创造。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晴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主持了此次圆桌论坛。由于工作关系,张晴曾多次参与中国与新加坡的文化合作项目。在他看来,此次展览通过重返文化之根,展望未来的美好发展。展览主题“华狮艺锦”中的“锦”字,就代表了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年之际去回望,从而拥有对未来30年的美好遥望。“中国与新 加坡之间的关系,除了联合设计规划苏州工业园区之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也是成果累累。中国有个成语叫‘锦绣前程’,我相信这四个字也代表了中国跟新加坡未来的发展。”张晴说。

参与论坛讨论的专家、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在各自领域获得的经验与发现,阐述了全球范围内文化理念交流与交融的重要性,展现了中新两国文化艺术界的互信与理解。

“华狮艺锦——中国新加坡当代艺术三十年”展览

“华狮艺锦——中国新加坡当代艺术三十年”展览于8月20日面向公众开放,该展荟萃两国当代优秀的资深及新兴艺术家的作品,以“家园载情”“文化异彩”“生生相息”“都市未来”四个面向,从虚实相生的过去通向现代城市的进程,从当下现实与理想中走向多元的未来想象,展示了中新两国艺术家如何以各自的艺术语言描绘出社会变迁与现实生活,携手书写出“华狮艺锦”的艺术故事。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