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5 16:33:24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522
江西,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钟灵毓秀之地,其自然风光之美,令人心驰神往:庐山云雾缭绕如龙潜渊;婺源古村,沉浸在绿水环绕的宁静画卷中,古朴而诗意;三清山奇峰耸立,尽显天地玄妙;景德镇的古窑炉火纯青,映照着千年的陶瓷艺术;滕王阁飞檐流丹,傲立赣江之畔,具有纪念意义的南昌八一广场,紧邻江西省美术馆,是集历史纪念、市民休闲娱乐与文化熏陶一体的城市中心交汇点。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地标与江西淳朴真挚的风土人情,自古至今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和旅人流连忘返,书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
江西省美术馆外景
江西省美术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八一大道,属于江西重要的文化地标,是一座集艺术展览、收藏、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美术馆,通过策划多样化的展览、并积极深化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艺术展览与交流,不断拓展艺术视野,促进文化互动与融合,作为艺术交流与展示的标杆平台,历来是江西乃至全国艺术爱好者的荟萃研习之地,成为推动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关键力量。
2024年6月10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晓平与德国艺术家考察团等在江西省美术馆前合影
江西省美术馆与德国波恩当代艺术馆携手共同策划了这场高水平的艺术展,为展览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多元的艺术形态,体现了艺术展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促进了中国当代艺术积极融入全球艺术语境,展开更加深入与广泛的对话,为广大的文化艺术爱好者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与遐想。
融汇万象 向新而生
江西的自然风貌与文人情怀相得益彰,这片文墨飘香之地,培育出众多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留下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与英雄事迹,历久弥新,传承不息。
在全球大环境日益重视文化和谐共融的今天,历史悠久的赣鄱大地,更以广阔的视野与前瞻力,积极响应世界文化的多样融合与创新,体现出多元并存,共创未来的时代风采。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与中德嘉宾合影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说:“江西红色、绿色、古色资源底蕴厚重,当前,我们正充分挖掘阐释赣鄱优秀传统文化,实施艺术“四名”工程,加强江西文化推广,推出高水平的江西籍艺术家创作展,提升江西艺术展览的国际水准,以更多优秀展览项目打造全国一流艺术场馆。真诚邀请各位艺术家走进江西、了解江西,把优秀的展览和作品带来江西,共同书写新时代‘江西风景独好’新篇章。”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是一次中德文化交融的重要里程碑,也为江西在推动跨文化交流与艺术拓展方面铺设了一座坚实的国际化桥梁,展现出江西在文化艺术领域不懈探索的进取精神。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开幕现场
开幕式上,中德嘉宾代表:陈晓平先生、史明德先生、吕澎先生、任戎先生,傅中望先生、梅勒先生(Herbert Mehler),相继对此次中德艺术交流展的恢弘气象与卓越品质发表了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同:艺术作为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经由中德两国艺术家们的艺术实践与学术探讨,极大地促进了中德艺术的深度对话与互动,实现了各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融共生。为增进中德文化交流与友谊,成就了一段意义非凡、深远持久的历程。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学术主持吕澎发言
学术主持吕澎讲到:“感谢江西省美术馆为我们的艺术家提供了这么一次机会。我们能够看到来自中德两国艺术家共同举办这么一个大型的展览,通过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去理解这个世界。希望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未来江西省美术馆能够接纳更多的国际性艺术展览,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能够参与到江西的艺术展览当中来,构成江西整个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与世界保持不断的融通状态。”
德方艺术家代表梅勒发言
德方艺术家代表梅勒在致辞中说:“感谢江西省美术馆邀请我们这么多德国艺术家来参加此次‘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我已经是第二次来到中国,我看到了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完全不同于我们在德国的媒体宣传。我们希望和中国的美术馆、艺术家进行更多的交流,促进两国民众间的相互理解。
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发言
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在致辞中说:“今天这个展览,对于中德两国交流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不需要‘语言’,因为艺术本身就是‘语言’。我们通过这个‘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就知道,虽然我们和德国之间有着地理上的遥远距离,但是心理上和感情上的距离,是非常近的。”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大厅
德国艺术家克乌作品
中国艺术家苏新平作品
德国艺术家克劳迪亚·费坎泊作品
中国艺术家雷子人作品
中国艺术家孟禄丁作品
中国艺术家展开了广泛而深远的艺术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智能化衍生的艺术元素相融合,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他们运用水墨画的意境,书法的遒劲,装置艺术的奇思妙想以及新媒体的先锋影像,不断拓展艺术的边界,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赋予作品以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传达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到感悟,将观众引入一个个充满沉浸感与启示的艺术世界,更体现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时代变迁的印记。
中国艺术家展望作品
德籍华人艺术家任戎作品
中国艺术家缪晓春作品
中国艺术家张方白作品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现场
中国艺术家魏光庆作品
德国艺术家赫伯特·梅勒作品
德国艺术家在创作中平衡地融合了抽象与具象的表现手法,通过解构与重构,深入剖析艺术作品的内在逻辑和观念内核。他们密切关注艺术、科技、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多个维度汲取创作素材,形成具有前卫与科技感的艺术风格。这种前沿的艺术实践深刻反映了德国艺术哲学对艺术本质的不懈探索,同时,它展现了德国艺术界开放包容、勇于尝试新事物的文化特质。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德国艺术在全球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主题丰富 异彩纷呈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的深远意义已超越了单一展示的范畴。它构成了艺术领域内一次规模盛大、层次丰富的文化交流与深度探讨的标志性新方向,让中德两国的艺术家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艺术,共同探索艺术的未来前景,为艺术的多元和全球艺术生态的和谐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态。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现场
“道不远人,人无异国”,艺术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得以相互理解和尊重。在这场展览中,我们看到了中德两国艺术家对艺术的热情和不懈追求,也体会到艺术在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之间了解和友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让彼此在欣赏与学习中共同成长,共同繁荣。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现场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作为一次开创性的文化交流盛事,完美诠释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资源,世界因多元而美丽,因交流而精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本次展览持续至2025年1月5日,让我们一同漫步于中德当代艺术的展览空间,感受异彩纷呈的艺术视觉,在艺术的广阔天地里探索未知、共创未来,共同描绘一幅多元、和谐、共生的美好蓝图。
相互借鉴 融会贯通
对话“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总策划任戎
艺术中国(以下简称“艺”):“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举办的缘由是什么?为何在江西南昌举行?
任戎(以下简称“任”):将中国和德国艺术家的作品互相交融在一个空间里进行对话和呈现,这是我多年来在德国波恩当代艺术馆进行的展览策划实践,以往的展览往往是单个国家:例如德国艺术家群展在中国,或者是中国艺术家的群展在德国,很少有将这么多的中德当代艺术家参展人数和参展作品的数量,汇聚在一个美术馆里。在此感谢江西省文旅厅和江西省美术馆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和可能性。
江西省美术馆门口排队入场的观众
艺:展览主题“相融共生”包含着怎样的含义?
任:“相融共生”这个主题也和我作为德籍华人艺术家的特殊身份有关系。我1986年在南京艺术学院毕业,之后前往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继续深造,至今我已生活在德国38年了。回想起来,我从一个不会德文的艺术生,艰难地学会德文到不断地与当地艺术界进行交流、举办展览,深深融入当地文化之中,和德国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家建立友好关系,并且创建“德国波恩当代艺术馆”,30多年来持续而稳定地推进中德文化之间的交流,都是“相融共生”的生动写照。所以,我一直希望策划中国和德国艺术家在一起同台展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并且共同成长的文化活动。
德国艺术家波坡夫和罗伊的作品
艺:18位中国艺术家是如何选择的呢?
任:这18位中国艺术家都有各自独立的个人创作面目,并且多位艺术家都有着在其它国家,特别是在德国多年学习和创作的经历,不论是徐冰、黄锐、谭平、朱金石还是孟禄丁、缪晓春等,他们将自己在国外留学经历和艺术创作,融会贯通,富有成果。目前在世界动荡的大背景之下,中德艺术家能够进行面对面、同一展厅里交流和对话,富有相互借鉴、理解和融通的重要意义。
德国艺术家马拉作品
另外我和中国与德国的各地美术馆、博物馆,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除了举办我个人的艺术创作展览之外,还会持续策划各种类型的中国与欧洲、古典与当代的文化交流活动。
展览海报
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 江西省美术馆 德国波恩当代艺术馆
协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支持单位 中国德国友好协会
总策划 任戎
学术主持 吕澎
联合策展 迪特·荣特 张子康
展览时间 2024年11月8日-2025年1月5日
展览地点 江西省美术馆1/2/4号厅
中国参展艺术家
黄锐、朱金石、徐冰、王璜生、傅中望、张晓刚、苏新平、谭平、任戎、吕品昌、展望、孟禄丁、庞茂琨、魏光庆、缪晓春、张方白、雷子人、夏学兵
德国参展艺术家
Herbert Mehler,Sonja Edle von Hoeßle,CROW,Otto Reitsperger,Jürgen Paas,Claudia Fährenkemper, Beba Ilic, Reinhard Roy, Camill Leberer, Victor Popov, Hansjörg Schüle, Nikola Dimitrov, Edgar Diehl, Darko C. Nikolic, Antonio Marra,Axel Heibel,Nicholas Bodde, David John Flynn,Dieter Balzer,Dirk Salz,Eberhard Ross,Hans Kotter,Harald Schmitz - Schmelzer, Heinrich Siepmann,Klaus Schneider,Leif Trenkler, Matthias Brandes, Norbert Thomas, Franz Türtscher,Paul Magar, Peter Weber, Vera Leutloff, Clapeko van der Heide, Annette Sauermann, Achim Zeman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