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1 15:26:56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467
展览现场 曾熙来 摄
2024武汉双年展展览分为“文脉探源”“边界交汇”“微光探寻”“未来编码”“生灵之境”五大板块,作品形式包括绘画、雕塑、综合装置、影像以及数字媒体等,同时涵盖媒介的混合、材料的拓展、数字技术的运用以及人工智能的参与,强烈地反映了当代艺术观念与表现方式的嬗变。
2024武汉双年展艺术盛典现场 供图/武汉美术馆
展开思想交锋与学术对话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市影响力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不断提升不断增加,中国双年展品牌的不断增加,总结中国各城市举办双年展的经验并对于这一舶来的模式进行反思,尤为必要。当天上午,作为2024武汉双年展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双年展的中国之路”学术座谈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举行。
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璜生发言
王璜生围绕国际性与在地性、当代性和创新性、规模性与可持续性三组问题,以广州三年展为例讨论了现有双年展制度将要面临的诸多挑战。古尔丘指出了威尼斯双年展制度存在的问题,即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收藏体系。张晴指出上海与光州、新加坡两地在双年展联动方面进行合作,之后进一步联合悉尼、横滨两地并和广东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建立“三馆互动”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双年展的影响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2024武汉双年展联合总策展人张子康发言
张子康对于双年展中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他指出保证艺术家的调研时间尤为重要,而只有艺术家在调研工作结束后进行深入地思考,才会产生新的认知并形成与城市发展的有效对话。肖飞舸指出双年展是最能够与公众发生广泛链接的展览形式,能够形成文化焦点与国际关注,而如何调动整个城市的社会力量持续参与是目前成都双年展遇到的瓶颈问题。韩昆哲将双年展的策展人理解为是在“生产-传播”过程中启发观众认知并建立文化身份;由于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社会过程,策展思维可以延伸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创造情景、提出看法、设置价值、分享连接。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2024武汉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进行了总结。
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气质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2024武汉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致辞 曾熙来 摄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2024武汉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在致辞中表示,通过持续举办双年展,为广大公众提供欣赏艺术佳作、提高审美素养、增进文化自信的优质文化产品,彰显出新时代武汉城市全面发展的蓬勃生机。2024武汉双年展立足武汉的文化根脉和区位优势,着力展现长江文化源远流长的丰厚传统对当代艺术创造的滋养,以国际化的视野反映国内外视觉艺术新的发展趋势,聚焦传承与创新、科技与艺术、本土与全球的当代艺术课题,形成了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内容。
范迪安介绍,“城市流体”这个总主题可以意味城市流通、生活流变,也象征文化流长、艺术流芳,“从促进艺术创新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到拓展国际艺术交流,武汉双年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艺术家傅中望发言 曾熙来 摄
傅中望是2022、2024武汉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他将参展作品《嫁接的种子》捐赠给了武汉美术馆。傅中望表示,“希望武汉双年展一届一届的办下去,也期待有更多的艺术家来到武汉,在双年展这个舞台上充分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现实的、生命的一些态度。”
赫利顿·西哈发言 曾熙来 摄
赫利顿·西哈表示:“每件雕塑都被认为是形式与环境之间的对话,是美感与意义的融合。当我制作一个巨大的雕塑时,我的目标是创造一件不仅吸引眼球,而且能激发反思和互动的作品。”这也体现出了2024武汉双年展以开阔的文化胸怀汇集全球艺术优秀成果,立足武汉,面向世界,展现了一幅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画卷。
深受观众喜爱并影响深远
2024武汉双年展作为中国艺术界的重要年度盛事,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调研双年展并出席2024武汉双年展“艺术盛典”活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菁陪同调研。武汉美术馆副馆长裴少菲、展览典藏部负责人刘雄,就两届武汉双年展的展陈设计、展览运营、公众教育、宣传推广等工作进行了汇报,并针对双年展的展览理念、学术价值、社会反响作了详细阐述。
展览现场 曾熙来 摄
国际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姜俊认为,伴随着美术馆和双年展的机制,当代艺术作为文化领域的尖端成为了全球都市文化多元、开放和有创造力的象征。它在对于当代生活创造性的回应和展现上无疑有其先锋性和启发性。尤其在大众缺乏对于艺术和设计认知的情况下,从上至下由政府和公立艺术和文化机构推动免费或优惠的公共美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和设计被嵌入日常生活之中,无声无息地培养了公众的美学理解力、以及从内而外对于创造性和想象力欣赏的习惯。
展览现场 曾熙来 摄
一座城市是否拥有多样化的美术馆,市民是否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生活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准。通过多种社交媒体平台可以看到,武汉双年展吸引了大量的艺术爱好者前来“打卡”,充分反映出大众对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知与选择,让双年展从文化现象“出圈”到社会现象,成为市民休闲生活与交流互动的新模式。本届武汉双年展举办期间,还将举办美育课堂、公益活动等,为公众带来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视觉艺术体验,让市民生活与城市空间借助艺术与美术馆的影响而更具精神力量。(本文图片由武汉美术馆提供)
赫利顿·西哈 《钢柱头》 曾熙来 摄
阿尔弗雷德·米拉希·米洛特 《武汉的钥匙》赵立继 摄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