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策展边界 共商策展教育:首届全球艺术策展教育研讨会于中央美术学院召开

时间:2024-10-29 21:05:38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225


研讨会现场 

首届全球艺术策展教育研讨会既强调策展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化、观念性的探讨,又聚焦于不同国家、不同院校或机构中关于策展教学的特点与共性,继而探讨数智时代下策展教育的不同路径与多样性、内涵与外延,以及策展实践的前景与发展。以期在提供一个具有前沿意识、学术高点和国际视野的学术交流平台基础上,聚合优质资源力量,促进策展学科的创新建设,助推学界与业界及跨学科领域的协作发展,推动中国策展学科与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吴洪亮致辞

作为中央美院艺术管理学院第一届艺管研究生班毕业的学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先生再次回到母校以嘉宾身份致辞时倍感激动。“20多年前,策展还是一个边缘学科,为了在展厅中尤其是公立机构展墙上署上‘策展人’三个字,我们经历了至少两代人的努力。从一个偏实践性的学科,到将策展理念和策展人身份逐步从商业机构移植到公立机构,从画廊进入博物馆、美术馆的体制,这其实要感谢中国的艺术教育体制。”谈及策展,吴洪亮说到:“‘策’的一个释义为带刺的马鞭,它是激励、是先锋性的,而‘展’是铺衬与传播——总体来说展览就是一套传播系统,而策展在当今便显得尤为重要。”吴洪亮认为,策展本身是一个和多种社会系统碰撞的结果,它涉及的学科是边界的跨越,亦或说是一次融合,因此策展人不仅需要对展览空间有充分认知,还要需要具备传播学、管理学、人体工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策展是现实主义的,甚至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但策展人是一个要落地的职业,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努力做好每一个吸引观众排队的展览。”

本次研讨会由会议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基础教学部主任周青主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国美术馆馆长、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作为中国策展实践与策展教育教学的领军人物,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最初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国美术馆馆长、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策展教育的跨学科特性》为题,首先回顾了中央美术学院在策展教育方面的开拓性工作,介绍了学校在策展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开放性教学理念的实践以及策展人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

而面对社会变革和艺术发展的新形势,范迪安主席指出,策展人才培养仍总体滞后于策展实践,因此本次围绕策展教育教学的国际论坛意义非凡。范迪安主席认为,美术馆数量不断激增,机构发展对展览、展品不断提出新要求,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新的应用和表现方式,由此可见,策展在中国的活跃度亟需策展教育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支持。在以“城市流体”202武汉双年展为例的介绍中,范迪安强调了当代策展应关注科技、艺术、历史文脉与人文生存处境等多元话题,而策展教学更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跨学科的知识构成和教学方式。为此,他提出“要以人文学科作为基础,艺术现象作为文献,策展思维作为能力”培养符合时代的新型策展人。“尽管策展教育只是教育全局中一个小小的细胞,但我们要力求在该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使我们的策展教育建构和人才培养能够适应 ‘双速时代’的发展与需求。”

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教务处长让-巴蒂斯特·德·博韦博士(Jean-Baptiste de Beauvais)

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教务处长让-巴蒂斯特·德·博韦博士(Jean-Baptiste de Beauvais)《策展是一种选择吗?》分享了学院的教学模式,展示了巴黎美院在艺术教育中为培养兼具创造力和策展思维的多维度人才做出的努力。巴黎美院的教学强调自由探索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整合社会社会资源、校内收藏和美术馆等资源,最终发展出以工作室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学生通过不断实践和展示,逐步学会如何构建和表达艺术思想。巴黎美院的教学体系将每个工作室视作艺术创作、思考、策展的场所,强调策展中时间、空间和社群的重要性。让-巴蒂斯特·德·博韦博士同时强调,创作和策展无处不在,每个艺术家都有成为策展人的潜力和可能性,美院应为社会培养更多样化和具有批判性的艺术人才

大馆当代美术馆艺术主管皮力博士

在央美以教师身份职教12年,又在M+作为机构职业策展人工作12了年,现为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艺术主管的皮力博士不仅参与了央美艺术管理系的初创与教学,更置身于国际策展话语体系,以自身发展经历完美呈现了一本“机构职业策展人进阶教科书”。皮力博士从公共艺术机构的维度,以《当代美术馆的理念与策展教学的现实》为题,围绕策展边界与策展教育阐述了三重思考。首先,他以香港M+策展工作架构为例,指出机构作为策展人培养的“第二学校”在策展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同时,他强调机构策展人需从博物馆伦理和策展人伦理角度出发,重视美术馆和艺术作品的关系,把公众放在首位,重新思考“展览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而做?”等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亦可有效控制策展人的自大妄为。最后,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博物馆危机和困境,皮力博士提出应该从问题出发,倒推和引导策展教学:“如何探讨展览与人的关系,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体验;如何在变换的社会语境中,使策展成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这是当下探讨策展边界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研究生策展实践项目主任格伦·赫尔凡德(Glen Helfand)

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研究生策展实践项目主任格伦·赫尔凡德(Glen Helfand)以美国首个专门培养策展人的研究生项目为案例,详细分享了加州艺术学院研究生策展实践项目的发展历程。该项目成立于2002年,旨在培养学生在展览策划、展览组织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他指出,策展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展览,而更应该涵盖跨学科合作与研究。尽管教学项目经历了多次调整和优化,但“应该怎样进行策展教育”始终是一个有待持续探讨和思考的复杂问题。目前,该项目面临教学理念、教学成本、教学效益及学界与业界合作等诸多困境,也正因如此,赫尔凡德教授认为本次研讨会意义非凡,期待大家的讨论能够共同应对当前的挑战并推动策展教育的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高高

大学美术馆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不仅肩承担着常规的研究、保护、展览和传播等社会教育职能,同时也是学院教学研究和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高高便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实践为例,分享了《大学美术馆与策展教育》的主题演讲。高高表示,日前,央美美术馆已经围绕策展教育实践确立了“广角”与“锐角”两个彼此呼应、彼此关联的维度:“广角”为青年教师提供跨学科联动和区域文化研究的实验空间;“锐角”则聚焦策展培育,通过课程展示反映最新学术思考和教学实践。高高副馆长强调,策展不仅是实现展览的手段,更是一种推动学术思考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央美美术馆将继续支持策展教育,为年轻策展人提供更多展示和实践机会,并提醒他们规避策展套路化,注重展览核心问题,保持策展观念与展示作品之间的深入关系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本·克兰菲尔德(Ben Cranfield)视频发言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本·克兰菲尔德(Ben Cranfield)梳理了皇家艺术学院艺术策展项目的发展史以及个人工作经历,以《当代公众性的实践》为题通过视频分享了他对于策展教育的思考。“从将展览作为研究对象到成为专注于展览的专门学科,策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更像是一种研讨和交流活动,而非工作室中的独立创作。”他同时强调了策展公共性的重要意义,“我们要把策展看作将公共作为艺术的实践,展览本身就是了解如何形成、运用公共性的场域。因此我们不应当设置一个普世的策展教学大纲,而是不断质疑我们对策展的理解,这才是我们强调公共性的意义。”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吴杨波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首次进入美术馆“庙堂”,至今已超逾20年。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吴杨波《庙堂与江湖 —— 社会学视野中的策展教育》为题,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衍变入手,讲述了当下策展人培养面临的新问题。他指出:“20年后的艺术应当从‘庙堂’回归‘江湖’,重新担当起自身的责任。”广州美术学院“复数艺术节”的教学实践正是年轻人在“江湖”的全新尝试。最后,吴杨波强调:“我们应当给予年轻策展人更多在‘庙堂’中展示的机会,寻求策展与策展教学领域的和谐共生。

研讨会分会场:新绎国际艺术双年展研讨会现场

与此同时,在本次研讨会分会场——新绎国际艺术双年展研讨会现场,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院长余丁、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传媒管理学院创立者克劳斯·西本哈尔(Klaus Max Sibenhaar)、著名策展人南条史生、米兰布雷拉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史教授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Andrea Del Guercio)、 著名评论家冯博一和新绎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一起围绕“从'小地方'到'大世界”为话题,探讨了小型城市双年展的文化契机与出路,在双年展机制下,文化艺术事业与城市建设更需要具有策划能力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实践者为之献计献策。

版块二:全球视域下策展教育的跨学科合作与创新

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传媒管理学院的创立者和前任院长,克劳斯·西本哈尔(Klaus Siebenhaar)教授

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传媒管理学院的创立者和前任院长,克劳斯·西本哈尔(Klaus Siebenhaar)教授《策划城市:关于艺术、城市空间和公共利益》为题,聚焦策展实践中艺术与城市及公众环境的关系构建。他提出城市社会学和情景主义思想对当代策展的启示,从艺术与城市公共利益的角度提出策展人需重新审视艺术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现代社会需要新的艺术理解,即将艺术视为公共权益的一部分。”西本哈尔以多个城市策展实践为例,阐明了策展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应融入公共生活,作为一种城市再生和社区参与的方式,解决“我们想要如何生活”这一核心问题。最后西本哈尔强调,策展不仅是文化管理,还需跨学科合作。他呼吁策展学生要具备责任心和开放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区,创造公共价值。

 韩国首尔市立美术馆馆长崔银珠(Choi Eunju)

随后,韩国首尔市立美术馆馆长崔银珠(Choi Eunju)《为策展教育创造与共享知识——以首尔市立美术馆的“珊瑚研究计划”和档案为例》为题,详细介绍了首尔市立美术馆的历史、结构、定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崔银珠特别介绍了馆内数字文献平台“Coral系统”,通过该平台美术馆将知识生产与艺术批评结合,为当代艺术的研究和公众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持。在面向儿童的艺术展览、摄影艺术中心等案例的介绍中,崔银珠强调了通过知识分享和艺术交流促进机构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未来,首尔市立美术馆将继续通过多元的艺术展示和创新的策展实践,发挥其在韩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副馆长马琳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副馆长马琳“陆家嘴艺术社区”项目为例,探讨跨学科视角下的艺术社区策展教育实践。马琳副馆长从博物馆最新定义与社区关系的理解切入,介绍该项目的产生背景及原因。从2020年至今,“陆家嘴艺术社区”项目团队在老旧小区打造六个特色点位,将废弃公共空间改造为美术馆,通过与社会学、博物馆学等多学科合作,实现社工动员、居民参与及自治管理。马琳副馆长认为,艺术社区已成为推动社区共融和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为城市微更新和社区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展示了艺术与社区互动的潜力与价值。马琳强调,在跨学科实践中,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挑战不可忽视,应通过跨学科策展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城市中的艺术社区建设提供创新路径。

版块三:策展教育与实践的数字化发展与未来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展览变革亦催发策展人不断迭代创新,通过新手段、新路径进行展览策划与组织,这一时代需求同样投射到教育教学之中。

 上海迈勒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格马伊人工智能合伙人丁霖

上海迈勒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格马伊人工智能合伙人丁霖《有限空间,无限呈现》为主题分享了关于数字科技的发展与策展教育的思考。丁霖认为,未来展览趋势将围绕科技融合展开。在新时代,策展人、艺术创作者和观众的关系正在发生显着变化。丁霖提出关于策展教育与科技结合的未来思考:应注重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行为以优化展览,通过实时反馈系统提升互动体验。同时要构建包含技术、创新思维、管理协调和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新模型,以适应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策展领域不断创新发展。

青年策展人圆桌论坛现场

青年策展人圆桌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讲师冯雪博士主持独立策展人王澈以行走的理念强调策展的过程和整体感知,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艺术家有了深入的了解,更在广袤的地理空间活动中找寻到新的视角,把行动视为策展生产的新方法。策展人段少锋总结自身实践,将策展比作一门手艺,认为策展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想象力,一个是执行力,既要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又要有将其切实落地的能力。“眼高手低”和“脚踏实地”对应策展中的想象力和执行力,缺一不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助理研究员彭玮结合自身在央美本硕博阶段的学习和作为“青年艺术100”联合创始人的经验,认为实践出真知,“我们每个阶段有一个相对的结论,但它不是定论。因此,艺术管理的边界到底能够扩到怎样的层面,也取决于我们如何用实践去书写,用理论去提炼。”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沈森在高校任教并同时进行社会性策展,两种工作场域的交替让他思考在中国现行语境下,如何将展览实践与策展教学有机结合,如何在规范化研究、理论性方法和结合国情的建设性创新中找到新出路,以回应全球议题。具有着多年海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教师赵欣昕在分享时谈到,海外的很多经验在国内可能是失效的,但无论如何策展内容的高质量和多样性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尤其在当下的文化土壤上,建立一个超越西方标准的话语体系、跳出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尤为重要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展览策划与管理工作室课程教师胡丹洁以《策展人品质的养成》为题,认为策展人应该具有研究力、创造力、实践力、合作力、反思力,在心理上具有责任心、好奇心、欢喜心、真诚认真和利他心。而在策展教育中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开放性,驱动问题从良构到劣构,引导学习从解释导向到处方导向。

策展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在当代艺术发生与接受中的重要性亦越发凸显。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策展教育和实践既不断发展与创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首届全球艺术策展教育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探讨了策展教育发展的可能性,为培养适应时代的艺术策展专业人才、拓展跨学科合作与探索创新提供了新依据与新路径,亦为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对话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