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31 08:57:36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373
在北京南站买一张29元的高铁票,稍等一会儿,就可坐在“复兴号”的座椅上。列车飞驰,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21分钟后抵达廊坊站。出站乘车穿越热闹的城市街区,就到了新绎美术馆。10月26日,第一届“新绎国际艺术双年展”在这里拉开帷幕。来自全球24个国家的91名国际著名艺术家参展,近100件艺术作品汇聚于此,探讨艺术和人类发展的共同议题。
展览现场
此次双年展的总策展人是南条史生先生,他在2006年至2019年担任东京森美术馆馆长。在本次双年展中,他注重探讨当代艺术和创造力的本质。他认为“在人类应对挑战和克服危机的过程中,创造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也恰是艺术实践的核心所在”。
和田永Ei Wada 电视鼓:触摸电磁音色 2010至今 显像管电视
汉斯·彼得·库恩的《未定义的景观》将扬声器恰好放置在台灯的光线范围下,一时间分不清是光点亮了声音,还是声音唤醒了光。两个输出装置“二目相对”,两股能量在此交织,为两种无形的物质赋予了形而上的气质。
莫塔兹·纳塞尔Moataz Nasr 塔布拉鼓 2003 视频装置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各领域为了寻求专业化分工和自律性,内部的边界都在不断生成。如今,超越边界的探索成为创造力的源泉。在第二章“边界之上”,艺术与时尚、建筑、摄影、设计、哲学、音乐、味觉、触觉等领域相互交融,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和叙事。郑达的《数据池》发出红、绿、蓝的渐变光,这正是光学的三原色,是数字视觉世界的起源。在水池上不时会有风扇打开,在水面吹起涟漪,波动的参数经过计算机解析,转译成光与声音的变化,营造了丰富的感官体验。
帕特里克·特雷赛特 Patrick Tresset 人类研究#2 2018 复古学校课桌、机器人零件、电脑、填充动物玩具、玩具机器人、时钟等 图片致谢艺术家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第三章“明日地脉”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刘建华的《蔓延》以突出地面的植物根系为元素,强调生命力的强健。这根系也可以理解为人类自身绵延不断的血脉和文化记忆。卢克·杰拉姆的《盖亚》是一个直径十米的“地球”,它的内部充满空气,会缓慢地“自转”,被悬吊在美术馆最大的空间中。面对这个逼真的复制品,观众得以凝视自己古老的家园。
卢克·杰拉姆 Luke Jerram 盖亚 2018 尼龙织物、内部风扇和照明、旋转器
扎多克·本-大卫的《黑色田野》用数千个不锈钢片精致地剪切成了数千朵小花,它们来自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百科全书以及植物插图。而这些花一面绘有斑斓的色彩,一面则保留不锈钢的原色,朝向同一个方向,远处看就像一片黑色花园。这样,观众通过走动可以看到花朵从黑色(“凋零”)瞬间切换到盛开的效果,反之亦然,令人感叹生命的枯荣与循环。
向京 异境——唯岸是处 2011 玻璃钢着色
阿莱·古泽蒂 Ale Guzzetti 10种不同的互动凝视 PLA 3d打印、微型监视器、电子和机器人电路、传感器、合成语音
池田亮司 Ryoji Ikeda 测试图案[nº15] 2024 4台DLP投影仪、电脑、扬声器
《机器波西米亚人》构建了机器人和观众的对话剧场。裸露着电线、眼球和金属的机器人在酒吧内窃窃私语,这里笼罩着微醺的气氛,本是人类非理性状态最密集的场所,而吧台上却放着人的面部翻模,上面插满了金属元件,似乎机器人也在这里放下了面具。又或者它们并不是机器人,而是已经被工业和资本主义理性规训后的人类自己。
机器波西米亚人 作品局部
展览现场
论坛现场(图片来源:新绎美术馆)
柏林自由大学克劳斯·西本哈尔(Klaus Max Sibenhaar)教授以最早开始做观众调研的展览——卡塞尔文献展为例,说明了小城市的艺术文化建设与公众、城市自我身份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米兰布雷拉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史教授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Andrea Del Guercio)在论坛中讲到,“新”是混沌且危险的概念,未来是未知的。所以未来好的展览,既要有向新向远看的视角,也要兼顾回望历史的责任。
展览现场
双年展是面向所在城市敞开的,双年展自从欧洲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参与构建城市文化,较长的展期得以不断吸引游客,艺术也有可能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相融合。新绎双年展所处的区位将会吸引京津冀地区的观众穿梭汇聚于此,前来观展是一次“跨越边界”的过程,在不同的城市节奏和景观中切换,也会有一种奇妙的体验。
新绎双年展开幕式现场(图片来源:新绎美术馆)
新绎控股董事长李晓菲 现场致辞(图片来源:新绎美术馆)
新绎双年展总策展人南条史生 现场致辞(图片来源:新绎美术馆)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