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1 21:44:18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368
《Positive1.0》参展丽水摄影节,2021,图/项梦琦
舟辙于1997年出生于中国合肥,现生活工作于英国伦敦,2022年获得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硕士学位。虽然他的学术背景是工业设计,但他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跨越了多个艺术领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创作视野。从他的作品经历来看,舟辙已在中国、英国、日本、荷兰、西班牙等多地展出,并获得多个奖项和荣誉,诸如国际实验摄影节(巴塞罗那)、第四届1839摄影奖、丽水摄影节、鹿特丹摄影节等,都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认可。这些国际化的展览和奖项,不仅体现了他作品的多样性与深刻性,也证明了他在当代艺术领域的独特地位。
舟辙的艺术创作中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身份”的解构与重构。他通过跨学科的媒介语言,探索个体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了对“身份”这一社会构造的深刻质疑。他曾在作品中表达:“用遗忘来取代回忆,用实验来取代解释。发现你自己的无器官的身体,懂得怎样形成它,这就是生或死的问题,年轻与衰老的问题,悲伤与快乐的问题,所有的一切皆展开于此。”这正是舟辙创作的核心——通过破坏传统艺术媒介与社会结构中的固有观念,去发现“无器官”的身体,去探讨身份的流动性和构建。
身份的社会性:个体的自我反思与社会标签
舟辙的作品尤其聚焦于社会如何通过标签化的方式构建个体的身份。例如,《Positive 3.0》系列便是他探讨社会标签与个体认同的一次重要尝试。在社会特定时期的例外状态中,“Positive”和“Negative”所代表的不再仅是医学术语,它们逐渐成为社会对个体的标签,代表着一种被社会接受或排斥的身份。在这一背景下,舟辙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反思,深入探讨了这一身份标签的社会意义。
《Positive2.0》
破坏与偶然性:艺术实践中的探索与游戏
舟辙的创作不仅关心社会与身份的议题,更强调“破坏性”与“偶然性”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他的创作方法与传统艺术创作理念截然不同,他反对预设的艺术目的性,主张在创作过程中放任破坏与偶然的发生。这种反传统的创作理念使得舟辙的作品充满了实验精神,并在极大程度上颠覆了观众对艺术的既有认知。
例如,在《Positive Organs》项目中,舟辙采用了一个极具实验性的手法:他将疾病患者的身体器官图像与声音进行结合。这一跨媒介的实验创作,不仅让影像和声音在感官上形成了独特的交织,还为观众创造了一种新的感知方式。通过将阳性个体的身体部位与声音相互转换,舟辙让这些原本属于医学领域的图像与声音变成了艺术表达的元素。这一过程既充满了“偶然性”的艺术实验,又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之间的界限。
舟辙的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游戏”,他在艺术中引入了破坏、重构和反思的元素,让作品成为一个不确定性的开放性平台。观众不再是单纯的外部观察者,而是与作品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互动与对话。这种偶然性和破坏性的并存,使得艺术创作不再是事先规划好的理性设计,而是一种在过程中不断演变、不断生成的开放性作品。
《Rhizome》
结语:对舟辙未来创作的期许
舟辙的艺术创作充满了实验性和跨学科的创新精神,他的作品在破坏与重构中展现了对身份、身体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从《Rhizome》到《Positive》系列,舟辙的作品一直在探索个体与集体、身体与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动了当代艺术对社会现实的再思考。在未来的创作中, 如果他可以继续深入进行自我批判与自我重构,不断实验,不断探索,挑战自我、观众对于艺术、社会与个体身份的传统认知,那么舟辙无疑将继续突破更多艺术领域的边界,将更有助于深化他的作品批判性以及扩张其个人艺术影响力。
——杨达
武汉影像艺术中心创始人
武汉影像艺术博览会创始人
L.A.P.画廊创始人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