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写经《续高僧传》现身北京保利2021秋拍,再现佛经写本时代余晖

时间:2021-11-18 13:37:18 作者:艺术中国来源:艺术中国点击:1408


北京保利拍卖2021年秋拍,宋御府拓定武兰亭卷——游相兰亭甲之一,宋拓本 纸本手卷拓本:25.5×83.8cm

此次北京保利拍卖现身《宋御府拓定武兰亭卷——游相兰亭甲之一》(以下简称“御府本甲之一”)刻有宋高宗赵构绍兴元年(1131)题跋,这是目前所见纪年最早的赵构传世书迹,明确署款 “绍兴元年秋八月十四日书”。这一信息与《兰亭考》的记载吻合,《兰亭考》卷一《传刻》:“御府:一本。绍兴元年秋八月十四日刊。定武本,后有宝字方印,及御制诗。”

宋御府拓定武兰亭卷——游相兰亭甲之一,游似及何处恬的题跋

书画篆刻家、美术史论家梁少膺认为,遍览《兰亭序》临本、摹本、拓本三大系统,“御府本甲之一”是重量级第一流的文物。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一梅认为,“御府本甲之一”可基本认定为定武本第一代翻刻本,相当接近定武本的原貌。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田振宇认为,“御府本甲之一”系直接从真本“定武兰亭”经意重摹,故能下原本一等,在数量庞大的两宋重刻兰亭石本中,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方爱龙指出,“御府本甲之一”很可能为定武本在南宋翻刻的开篇之作,它经过宋高宗宣取翻刻,在时空上有特殊意义。

明代,游相兰亭多为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收藏。在晋府中,裱工赵孟林对游相兰亭进行重裱,卷中的蓝纸隔水、晋府藏印以及骑缝印“赵氏孟林”正是晋府收藏并重裱的显著特征。

宋御府拓定武兰亭卷——游相兰亭甲之一“赵氏孟林”骑缝印

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大东认为,“御府本甲之一”所呈现出来的错落、主次与轻重的三重独特之美,有助于研究王羲之书风演化的过程。

日本碑帖鉴赏家伊藤滋认为,相较兰亭诸多版本珍品大多保存于中国和日本博物馆及大学中,此为市场稀见、传承清晰的宋拓兰亭,也是有传承、有来历的最为珍贵的碑帖版本之一。

“御府本甲之一”为宋刻宋拓,既珍且罕,深入研究游相兰亭,可以解决诸如定武兰亭在南宋独尊、领字从山本兰亭、颍上兰亭、褚临兰亭、五言兰亭诗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文物、版本与艺术价值。

北京保利拍卖2021年秋拍,宋人写本《续高僧传》,手卷 水墨纸本,24.5×1500 cm. 9 5/8×590 1/2 in. 约33.1平尺

据学者统计,《海惠院藏经》现存仅六卷。《法苑珠林》卷六十五,上海图书馆藏,千字文帙号“陪”。《付法藏传》卷六,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历代三宝纪》卷八,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千字文帙号“席”。《续高僧传》卷十二,辽宁博物馆藏,千字文帙号“达”。《续高僧传》卷十六,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此次展览者《续高僧传》卷八即为第六件,千字文帙号“左”。

此卷书法精美,堪称“颗颗明珠,行行朗玉,具多宝之庄严,发灵飞之冥幻”。由温云心题签,叶志诜、韩泰华递藏,流传有绪,著录于韩泰华《玉雨堂书画记》卷一。曾入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在该馆长期陈列展出。

从五代到宋初,大藏经处于从写本藏经到刊本藏经的过渡期,前人对宋代藏经的研究,多侧重于刻本藏经,写本藏经研究较少。现存宋代写本藏经数量极为少见,且处于写本藏经和刊本藏经的过渡期,反映了这段时期藏经的特点,宋人写本《续高僧传》的珍贵价值可见一斑。

对此,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际宁认为,通过这件宋人写本《续高僧传》能够知道写本藏经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流变,而这种流变所反映的既是文献从流变到定型的变化过程,也是中国从写本时代向刻本时代变化的过程,因而研究其流变则有着非常重要的文献学意义。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张永强认为,宋人写本《续高僧传》是佛经写本时代最后的余晖。它与约同时代的《契丹藏》《开宝藏》《高丽藏》《赵城金藏》其他写本、刻本佛经,构成中国佛经从写本到雕版的过渡阶段的珍贵实物。

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教授池丽梅指出,通过此件《续高僧传》与现存世的海惠院本大藏经对比校勘之后,确认其是北宋海惠院本,同时其文本还能够洞见《大藏经》从流变到定本过程中的取舍过程,也是研究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史的重要史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张旭指出,要想全面认识此卷的价值,必须将其与其他的宋代写本藏经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同时将宋代写本藏经置于佛教大藏经从“写本时代”向“刊本藏经”过渡的历史脉络中去把握。在张旭看来,现存的几种宋代写本藏经的写造时间相当接近,写造的地域也集中在长三角一带,为这种整体性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佛学研究》编辑部主任能仁法师认为,藏经的刊印、抄写、流通既体现佛教的发展面貌,也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和思想文化的繁荣。宋人写本《续高僧传》作为写本跟刊本并行期的重要经卷,对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其历史和文物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元代界画上乘之作

王振鹏《锦标图》再掀元皇室“龙舟竞渡”热潮

王振鹏,字朋梅,号孤云处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善界画、人物,向元仁宗献《大明宫图》《大安阁图》《东凉亭图》,获赐“孤云处士”。官至漕运千户,在江阴、常熟负责海运漕船。王振鹏被称为“元代界画第一人”,其弟子有李容瑾、夏永、朱玉、卫九鼎等。代表作品有《伯牙鼓琴图》(故宫博物院藏)、《临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已知王振鹏表现龙舟竞赛题材的作品有《宝津竞渡图》、《龙池竞渡图》、《龙舟图》(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金明池夺标图》(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龙舟图》(美国底特律美术馆藏)等。

此件王振鹏《锦标图》描绘了北宋宫廷金明池的龙舟竞渡活动,一方面显示夺标争锦之意,另一方面又有君民同乐的太平盛世意涵,因此受到元仁宗及皇姐大长公主的青睐,并助推了这一题材在元代的流行。

王振鹏《锦标图》 

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李子儒认为,元朝皇室引领和推动了“龙舟竞渡”题材绘画的发展,而王振鹏的《锦标图》当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画中高超的艺术水准、跋文、“宝津之楼”、以及卷后赵岩、陈棨、冯子振的题跋、钤印均可证明此图当出于王氏之手。

自由学者励俊指出,《锦标图》卷后的元人跋文书写于南宋纸上,这点非常符合元代宫廷的书画题跋方式。而今天看到的《锦标图》基本上保留着三百多年前康熙年间的鉴赏名家顾维岳观看时的基本面貌,这点是尤为可贵的。

自由学者赵华认为,《锦标图》中的“皇姊图书”之印、赵岩、冯子振的鉴藏印均为原印。并且此图绘画之精,反映出画家极高的艺术水平。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据悉,《宋御府拓定武兰亭卷——游相兰亭甲之一》、宋人写本《续高僧传》,及元代王振鹏《锦标图》三件拍品将领衔北京保利拍卖2021年秋拍古代书画板块。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