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8 10:50:18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163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2年,PSA借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开幕之机正式开馆。自同年开始,PSA就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办方暨永久主场馆。PSA作为大陆第一家当代艺术的官方机构,其职责定位和展览选择必然与上海城市文化想象与知识生产空间的属性产生必然的连接。
胡项城个展《天天问》海报
PSA推出的艺术家展览,往往不是市场上的当红艺术家,馆长龚彦曾经说过,PSA要让那些被低估的或者是说被遮蔽的,但是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家被看见。比如这两年推出的蔡国强师长辈的胡项城个展《天天问》,年余九旬的艺术家夏阳个展《老树新枝》,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原俄籍艺术家卡巴科夫夫妇在国际艺术史占据重要学术地位,但国内并没有大规模展出。这些艺术家所具有的丰富传奇的人生经历,宏大的宇宙观,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丰富多元的媒介语言和前卫的探索精神。使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真切的感受到年龄、名气、历史的蒙尘和地理距离都无法遮蔽艺术家思想和语言的光芒。
建筑是PSA一直关注的主题,它也是国内第一个将城市建筑纳入展示体系的当代文化艺术机构。PSA避开了一些明星建筑师,而是聚焦在一些能够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建筑的本质和人类未来城市生活的形态的建筑师,比如《移动建筑:尤纳•弗莱德曼》、以及《超级工作室 50年》等。
《法布里斯·伊贝尔:从山谷中来》海报
另一个正在进行的展览《法布里斯·伊贝尔:从山谷中来》也广受欢迎,近年来国内虽有很多有关自然生态的展览,但该类展览或沦为科学信息的堆集,或成为风景画联展,丧失了跨学科的延展与思考。法布里斯·伊贝尔的画和人生经历都非常有趣,他不仅在法国家乡代旺的山谷中与亲友种植了一个奇妙的森林,他还从事过数学,商业等不同职业。他的艺术将自然生态、哲学、宇宙等议题的自由发散性联想,将山谷中的风、水、树和家乡记忆形成连续性图谱,夹杂着文字和神秘的符号,呈现出一幅幅流动的色彩和简约动人的图景。在电厂大厅中,艺术家将他的绿色泰迪熊、贝西纳人等雕塑围成一圈,与可移动的画作构成了展场森林。
中间美术馆:坚持面向中国问题和现场
中间美术馆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山文化创意大道,其位置远离以中央美院、798艺术区为核心的东北部艺术圈,但与北京西部和北部众多高校距离较近,多年以来这座占地仅仅2600平米的民营美术馆是中国当代艺术展示和研究的一个独特平台。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海报
中间美术馆对特殊历史时期的个体艺术家的研究尤其令人称道,例如前几年,中间美术馆深入挖掘了无名画会艺术家赵文量与杨雨澍,引发广泛关注。无名画会活跃于20世纪60至70年代,其成员秉持纯粹的“艺术为艺术”理念,专注于风景写生创作。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艺术为艺术”与风景写生已近乎“化石”般地存在,但中间美术馆将二人的艺术实践置于特殊历史背景中重新审视,凸显其对“纯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们超脱政治话语与市场干扰,坚守艺术独立性,其主体性建构与本土美学探索,既彰显了时代意义,亦暗含对当代文化倾向的反思。正如卢迎华馆长所说:“以人的视角去触摸历史,感知历史中的跌宕、低谷、逆境和潜流等等,耐心地梳理历史的复杂细节,聆听历史中微弱的回响..."。
《即兴》海报,展览呈现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行动和表演,及当下和实践,探讨即兴在生活和艺术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间美术馆推出了《即兴》《当怪物说话时》《意义》《希望的原理》等展览,这可以理解为中间美术馆的青年策展人开始把观察的视角更多聚焦了当下的社会问题。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虽然是一个高校美术馆,但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学术背景,通过持续的展览实践与学术研究,不断推动区域文化的深入探索与跨学科的知识生产,成为广东地区乃至华南地区的一个当代艺术研究与展示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广州美院美术馆的展览策划紧扣“区域文化”与“跨学科对话”两大核心方向,立足于广州和珠三角地区,辐射研究涉及中国华南、东南亚及“全球南方”的文化生态。其中“泛东南亚三年展”系列项目堪称中国当代区域艺术研究方面的经典范例。
东南亚区域以其丰富自然地貌、海上航路和复杂的殖民历史,成为多元文化的共生之所。广东与东南亚,无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还是近现代人员的迁徙与文化交流,都使得两地在文化艺术上相互影响交融。广州美院美术馆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独特的地缘文化关系,将从珠三角、南中国延伸到东南亚以至更广泛区域的艺术、文化与历史研究作为重点方向。
《跨越大平洋——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海报,该展览聚焦于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深入挖掘早期跨太平洋的文化交流互动以及对本土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新美术馆学”也是广州美院美术馆一个鲜明的研究方向。2019年,王璜生担任广州美院美术馆总馆长后,美术馆积极推动“新美术馆学”的研究与实践,强调美术馆作为知识生产与社会参与的平台,突破传统艺术史的视角,将艺术家的创作置于特定的社会与空间背景中,重新审视美术馆的角色与功能 。在此框架下,美术馆策展团队融合人类学、文化史及参与式发展的视角,探索新的美术馆实践与策展研究。常务副馆长陈晓阳教授以人类学博士的背景,长期关注华南区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策划了多项关注离散群体与跨文化交流的展览项目 ,例如《翻山越海:刘博智缅甸华人文化摄影展》《跨越大平洋——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等展览。
“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论坛现场照片(摄影:刘鹏飞)
近期在广州美院大学城美术馆展出的《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是第二届“泛东南亚三年展”的首个展览,展览邀请在中国和东南亚工作的12位艺术家和人类学家以参与式策展方法进行合作对话,在实践中,以影像作为一种“平等媒介”,通过他们长期在地创作的影像作品,呈现单向度的被观看的亚洲叙事之外,还有一些以往未曾顾及的微观世界或个体声音。结合不同的情境装置带来微妙的具身感受,呈现山海、岛屿、雨林、港口、社区、村落和其间人群“映像”的对照与交叠。
综上所述,三家博物馆各具特色,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开丰富的城市文化想象与多元知识生产线索;中间美术馆坚持面向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问题和现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动区域研究,以展览推动新美术馆学的理论和实践。三家博物馆虽风格各异,但都超越了传统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强化自身学术定位,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多元视角,挖掘艺术与历史、文化、社会的深层关联,为中国艺术类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作者:刘鹏飞 文章参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间美术馆、广州美院美术馆官网,以及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艺术新闻等相关报道)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