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创作回溯:“马轲个展——前奏与沉思” 西海美术馆开幕

时间:2024-06-25 22:14:09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354


“马轲:前奏与沉思”展览现场©️西海美术馆,摄影师:黄少丽,青岛,2024

二楼的六号展厅被划分成了三个空间,将马轲不同创作阶段的切片向大家展开,观众仿佛进入一个又一个的蒙太奇时空中,这种非线性的展览叙事也回应了马轲创作中的“折叠时空”概念。而七号展厅隔海相望的窗户与“风景的变革”相互映照,共同缔造了一种巨大的诗性,以及“人远天涯近”的哲思。

自左至右:学者汪民安教授、艺术家马轲、策展人崔灿灿(“马轲:前奏与沉思”西海浪谈现场©️西海美术馆,摄影师:黄少丽,青岛,2024 )

“马轲:前奏与沉思”展览现场©️西海美术馆,摄影师:黄少丽,青岛,2024

此次对谈还探讨了“无限的绘画”,这既是展览的开篇,也是整场展览的精神隐喻。它超越时代、现实的差异,为我们呈现了隐含在马轲各个时期的共同工作,那条始终作为创作核心动力的的支点:如何达成绘画在未来的无限空间。

展览海报

展览板块与重点作品

开篇“无限的绘画”

展览分为9个单元,以“无限的绘画”作为开篇,借用浓缩时空的手法,讲述马轲不同时期作品之间的差异与共性,对于绘画无限可能的追逐,成为整场展览的精神写照。这一篇章打破了线性叙事顺序,从马轲近30年的创作中选取不同时间切片,將最新创作与早期风格相互对照,大尺幅的巨作与小幅作品彼此对话,突出艺术家作品的丰富性和语法的多样性,并呈现这些作品之间的延续和互文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独立的“马轲〞。

盲人摸象——未来世界 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 Future World, 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99×470cm

画家的沉思

开篇之后,每个单元以局部特写的方式,聚焦马轲不同系列创作。“画家的沉思”单元聚焦马轲新作《盲人摸象》系列。2019年,年近50岁的马轲开始了一场关于绘画的变革。在此之后,他的绘画进入到一个简化、专注、反复推敲的世界。故事脚本起源于中国古代,原讲述四位盲人对于世界的渴望,由于无法看到全部,只能通过触摸了解到局部。马轲决定将这个故事新编,首先将写实的手法转变为半具象、半抽象的形态;其次,降低色彩的重要性,使用单色,以便把重点放在图画的结构上;以平面的方式简化背景,以过渡或是相似的手法,消除泾清分明的形体关系。开放的轮廓线和体积感成为画面最基本的特征。

东方 Orient, 2013-2022,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7x378cm

在西游系列的创作中,马轲反复的在色彩、块面、方圆、形体之间建构新的故事。一件创作于2007年的《指鹿为马》,将西游的故事,与马轲过往使用的中国成语、哲学和诗歌进行勾连,呈现马轲创作中的持续已久的议题。两张对应的《凝视》与《柏拉图的洞穴》寓意着马轲对于绘画哲学的思考,西天取经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既是东西方对形而上学的一致性思考,亦是关于历史与现实的隐喻。

酒神 Dionysus, 2016,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49x228cm

新世纪初的第一个十年,马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消费主义的崛起,物质的纸醉金迷,全球化的持续开放,信息以爆炸式的方式涌入曾经封闭的世界。这个语境下,马轲创作了这批有着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的作品。这些作品也是艺术家主体的写照,它既是关于现实与时代的一面镜子,又是画家在面对对象时的认知,个体与现实进行拉锯的一面镜子。马轲保持着一种“昂扬”的姿态,奠定了他之后创作的精神面貌,无论他的工作多么理性,这个“感觉”或是“感知”的姿态,昂扬的精神从未中止。

对比系列

两性的关系,一直在马轲作品中反复出现,有时是语法的变更,有时是故事的转译。例如在另一组作品中,原本互为天敌的老虎与兔子,在马轲的笔下仿佛互换了身份,凶猛的老虎有些呆萌,灵活的兔子反倒多了几分英气。两张“蜘蛛”之间身体的变化,画家处理的手法,为我们考据马轲与立体主义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蜘蛛系列的出现,像是一种隐喻,它预示着画家渴望拥有更多触角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以在绘画中创造全新的时空。展览还从马轲2019-2023年的作品中,选出了四张女性的头像,以显现马轲在同一题材中的变化:不同的情感、场景的变化、差异性的色彩、脸部比例的大小,它们之间有些矛盾,却又像是彼此的镜像与写照。

给我自己的礼物 A Present to Myself, 2021,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0x200cm

山河 Mountains and Rivers, 2020,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80x290cm

折叠的“透视”,成为触发这些意象最核心的元素。山水、屏障、高耸的松树,立碑式的人物,组成了一个个交叠的时空。它们以聚焦与散点透视的双重法则,彰显着绘画本身的创造力与能量。亦如这个像是立轴与长卷的展厅,和它窗外时而汹涌,时而沉静的大海,在海天相交之际,绘画的创造从未停息,它们绵延不绝的组成矗立的碑林。

早期肖像与纸本、手稿

在展览的结尾处,呈现了艺术家早期的肖像和贯穿多年的纸本与手稿,试图勾勒出马轲最初对于艺术理解和那些创作背后的故事。

马轲

马轲,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并留校任教,后借调文化部赴东北非厄立特里亚援教。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马轲作品收藏于世界各地,包括:Kunstmuseum Bern,伯尔尼,瑞士;The Hammer Museum,芝加哥,美国;M+ Museum,香港,中国;White Rabbit Gallery,悉尼,澳大利亚。

关于策展人

策展人崔灿灿

崔灿灿,独立策展人,写作者。

(本文图片由西海美术馆提供,摄影师:黄少丽)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