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14:48:21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572
紫竹院里的社会美育
紫竹院公园有深厚的竹文化和水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永定河流经紫竹院区域,至金代时形成蓄水湖。明清时期,大湖以北是穿园而过的皇家御河。公园紧邻长河有明清时期皇家建筑遗存“福荫紫竹院”,其在历史上有优美的园林景观,种植大量南方移植来的翠竹和其他植物。如今公园,保留了明清时期长河两岸的江南风韵和文化遗存。
正如著名教育家与美学家约翰·杜威在其理论中强调“艺术应该是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本次展览亦旨将当代艺术置于公共空间,让艺术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化身为艺术与公众对话的平台。历史余音与当代艺术的创新之声在此交织。
水与竹,古老恒久的自然元素,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符号,也是跨越时空的生命力量。水之流动,象征生命的律动与智慧 的延续;竹之挺拔,体现了坚韧不屈的品格与精神追求。
水,作为地球上最普遍的物质之一,是生命演化的关键,也是与人类文明的形成、演进过程最为休感相关的元素之一。从古至今,人们依水而居,崇拜水也敬畏水,水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竹,被誉为“东方君子”,陈寅恪将中国文化称为“竹的文化”,无独有偶,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曾指出,东亚文明是“竹子文明”。它风骨傲然,个性鲜明不仅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更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原料。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水竹铭鸣”展览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视角。水与竹超越了传统审美对象的角色,成为当代艺术家探讨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想载体。展览汇集了十余位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互动装置、雕塑、声音、影像、绘画、拓片 等多元表现形式。艺术家们借鉴传统园林美学与文化元素,回应当代议题。
本展览突破了传统美术馆的空间局限,将艺术作品置于竹林公园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一种新的体验。这种策展方式不仅满足了都市人的田园想象,也提醒观众以审美的眼光重新审视那些因日常熟悉而被忽视的自然风景。展览鼓励公众参与,与作品互动,使艺术成为引发思考和回应的媒介,而非仅供瞻仰的“美物”。通过将艺术植入公共空间,我们希望激发公众审美感知,促进艺术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实现蔡元培先生“以美育化成天下”的理想。
雅趣
古法复现古韵。杨蕙宁以岩彩这种古老技法去绘竹。竖长的画幅内,或粗或细的竹干五彩斑驳。岩石粉末、有色土砂等物质穿越时空,变身为色与光的载体。从大地而来的颜料为画中之竹增添了微妙的肌理,竹叶泛着柔美的银光,竹绿反而退身至背景中。
李轶群《月下竹影》
光,也在李伊澜的装置内担当一位“无身体”的主角。装置里的实物主体是一支支竹笔,笔杆为竹,下端是毫毛笔头,笔尖落在空白的长卷上。自上倾泻下来强光射向竹身,投下清晰的暗影。那暗影相似于肆意挥洒的墨迹。书法的神韵、笔墨的空灵于此尽显。
陈晔 《闲情偶记》
技思
古技焕发新生。展览中,非遗技艺获得了当代性的表述。非遗传承人与当代艺术家、设计师展开合作。此种合作并非基于概念提出和制作流程上的分工,而是技艺与思想、思考、反思、巧思从始自终的协同。
黄子昕 兰鑫 《时间滴落-大漆合组》
《时间滴落》形似一棵神树,又如天降甘霖。这是天工开物的现场,上古之精神向着此刻流动。那些“民族”或“民间”的标签消解了,余下的是超越语言边界的“韵”。同样,《符号》不再是充斥着各式观念的“符号”。日月山海,通过去繁存简的过程,回归为简约的图形。纯金色的表面虽克制,却也将闪耀出创作者面对自然时的激情。
倪梁《太湖系列》胶片摄影
《竹说》尚绍彤
《竹说》的竹条上一面留有诗句,另一面则是空白。一正一反,那已经被叙说的与尚未被讲述的终将成为历史里的过去式。
左:郑凯迪《符号》;右:高扬《竹立方》
竹,不仅有审美意义,也具备实用价值,它是一种结实耐用的天然材料。高扬的作品《竹立方》从材料层面挖掘竹的潜能。艺术家以平直的竹条为线,彼此相交处为点,再延展出面。极简的材料通过传统榫卯结构咬合成稳定的立体矩阵模块。韧性极强的竹条垂直交叉——相同的结构也被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所使用,“竹”与“水”的空间叙事在展厅中央十字交汇。
杨蕙宁 《竹绿》(左);徐骥《忆江南》(右)
参展艺术家 | ÁNGEL PERIS CUESTA(西班牙) | 毕振宇 IN_K | 陈晔 | 程诗仪 |高扬|戈牧野|罐头|黄子昕 | 李伊澜|李轶群 | 倪梁 | 尚绍彤 | 徐骥 | 杨蕙宁 | 郑凯迪
主办机构 |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 |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
支持机构 | 北京市紫竹院公园管理处 | 北京宸宇文化有限公司|北京睦与野艺术事务所|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