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2 09:00:00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534
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有效传承发展,赓续中华历史文脉,创新转化非遗文化成果,“艺遗生辉”非遗文化调研队于7月13日-7月19日开展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调研”暑期实践活动,进一步探寻内蒙古文化资源,拓宽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机制。
7月15日上午,实践队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爬山调传承人马成士老师,进行爬山调专题采访。马成士老师介绍了自己从小学习爬山调的经历、爬山调的历史起源与发展、爬山调与河套地区的联系,以及爬山调在汉化的过程中蒙语与汉语的歌唱区别等多个问题。
在采访中,马老师就多次提及兴趣和热爱之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他认为主要还是兴趣,并分享了自己对爬山调的热爱和责任感。身为爬山调传承人,马老师建立固定的传习所、成立训练班,将爬山调技艺倾囊相授,迄今已培养弟子和学员百余人,为爬山调技艺传承道路点燃了星星之火。
采访结束后,航空学院专职辅导员田尧代表学校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成士老师设立的嘉和天下爬山调传习所授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老年活动中心里的文化之声
数字赋能 非遗不朽
巴图陶高老师强调,乌拉特铜银器这项起源自乌拉特大草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牧民日常生活的深厚联系,乌拉特铜银器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支持与传承。他特别介绍了自己在乌拉特铜银器传承过程中最为得意的作品——乌拉特头饰。这些头饰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美细致,色泽明亮,是铜银器技艺的代表作品之一。
采访结束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专职辅导员田尧向巴图陶高铜银器作坊授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在精彩的比赛之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辅导员田尧向驼球训练基地授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为了解巴彦淖尔市非遗保护总体情况、增进高校与政府合作交流,实践队与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一同开展西北工业大学“艺遗生辉”巴彦淖尔非遗文化调研座谈会,与刘晨耘科长交流合作,双方就本次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探讨和总结。刘科长首先从自身经验和多年工作经历出发,从大局上以巴彦淖尔自身历史角度和巴彦淖尔独特文化特征为切入点,为实践队讲述巴彦淖尔文化(尤其是乌拉特文化)的产生、发展和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历程以及非遗文化创新创业转化的过程。刘科长谈到,在非遗文化的保护过程中,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会带动经济发展,人民福祉增长,残疾人就业增收等。关于实践队如何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保护时,刘科长指出,非遗传承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大量的科研研究人员为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探究、学习、科研,因此,和高校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一个大力发展的方向。在与高校交流的过程中,非遗文化保护也会带动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
随后,实践队前往巴彦淖尔文化馆交流学习,实践队收到陈宏斌馆长的热情接待,随后举办了巴彦淖尔市文化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授牌仪式。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其根基,乡村为其发展与传承提供了土壤,其重要价值和现实作用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经受住了充分的检验,非遗的保护与开发搭乘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不断进步。
艺遗生辉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对非遗文化的不断挖掘、保护、创新和传承。“艺遗生辉”巴彦淖尔非遗文化调研队从西北工业大学出发,深入到乌拉特中旗的海流图镇,深入到乌拉特前旗的老年活动中心,深入到乌拉特后旗的巴音宝力格镇,去了解内蒙古乌拉特民族的文化基因,去探寻内蒙古乌拉特部的非遗之光,去探索乡村振兴下非遗的创新传承道路,深入了解了北疆地区独特的非遗文化,更亲身感受北疆非遗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传承。
未来,实践队将砥砺前行,持续深挖北疆非遗文化基因,探寻非遗发展新道路,提高自身素质,为非遗传承、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